如何正确认识心理咨询?

2019-03-20 13:53:01 松果小编
有病看医生,花钱吃药打针,多年来人们心中的”求医问药”模式,可谓根深蒂固。几经周折后的心理咨询业,我正在被人们接受,但受传统的影响,其中不乏误区的存在。走近他的人发现与自己要求有千差万别,开办他的人认为很简单,”我有心理障碍,你得给我一个解决方法就行了”,”不就是聊天吗?要那么多讲究干什么?”看来有些问题还是得需要澄清。 1. 心理咨询≠讨教、传授处理问题良策 人们有了心理问题才可能想到要心理咨询,而恰恰多数的心理问题不能以简单的说教来解决。对于求助者来说,他们认为心理咨询就是心理咨询师帮助自己拿出解决问题的主意,要求尽快得到处理问题的良方良策,但大多数的问题又都是些社会心理问题,而每一个问题又有千差万别的处理方法,不同的个性及思维行为模式就会有不同的思维趋向,因此在不同的人看来就有不同的方法,作为咨询者看来是正确的方法不见得适合来访者! 正规的心理咨询是咨询工作者与来访者在商榷、讨论当中使来访者发现其性个性中的不足,并通过咨询来解决和完善这一不足,然后来访者拿出办法,相反,假如一个人向不同的几个心理咨询师咨询,都给他传授了几种良策,到最后他肯定会不知所措,再假如他走捷径按照讨得的决定去做了,丧失了自己的个性不说,下一步心理咨询师该给他纠正的就是”咨询依赖”了。 2. 心理咨询≠同情+阅历 有不少来访者,尤其是电话来访者,要求心理咨询师最好遇到过,处理过他们所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对会同情他,理解他。对心理咨询工作人员要求阅历深,经验多,这是人之常情。但大可不必要求心理咨询师也有过类似经历,不管有无类似经历,都会以极大的同情心对待,还有一种现象,来访者咨询的目的好像就是为了寻求同情,比如恋爱中的一方如果自认为条件比较优越,而另一方不够热情主动,这时候如果按照咨询原理去解决其问题时,他会显得不安,也许他会说,”我的条件多优越,你应该同情我。批评他才对呀!”试想对来访者赞扬同情人,除了当时心情上一阵舒畅之外,领悟不到自身认知方面的缺陷,过后还是又回到原来的状态,要不怎么说“良药苦口,忠言逆耳了”。 3. 声音悦耳+善解人意≠心理咨询 似乎只要有甜美的嗓音,不管谈什么,能侃能聊,迎合求询者的心理,能吸引住人,这就是标准。尽管有的打着”心理调适”很深的字眼,但打电话的来访者在与主持人的对话当中,已经把主持人当成心理咨询师,或把这个过程看作是心理咨询呢,所起的作用除了当时宣泄一下感情之外,其他就很难说了,也有的目的不是为了自身,其中苦衷可能只有咨询师自己才会知道。 4. 爱心+道德+能言善辩≠心理咨询 有的人往往以道德家的眼光来评判来访者的苦恼,把人们的心理问题分为有对有错,有该干与不该干之别,却不知道人们的心理问题当中有许多就是与现实道德伦理相悖为根源的,就心理问题而言不该有对与错之说!! ❤感谢大家阅读,如有问题,请多包涵。如有雷同,不胜荣幸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