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也说“升米养恩,斗米养仇” 雪枝子 前不久,一对儿姐妹分别找到我咨询。原本的一对亲姐妹,保持了20几年的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可近两年两姐妹的关系却开始相互抱怨和疏远起来,并且越来越严重,目前已不是互相抱怨那么简单,而是上升到了斗米养恩担米养仇这样的“高度”。 事情从20多年前说起。 妹妹离婚了,带着一岁多的孩子,没有工作,生活艰难。姐姐也离婚了,没有孩子,有工作有收入,于是常在经济上接济妹妹,一接济就是好几年。妹妹很感激,尽量帮助姐姐做些事。姐姐不爱做家务,更不爱做饭,妹妹酷暑天带着孩子去给姐姐做饭。而在妹妹干任何活的时候,不管多累,姐姐从不搭把手,就因为自己付出了金钱,觉得一切都是平等交换,妹妹也觉得理所当然,从不说什么。后来妹妹经济好转,也尽可能的回报,送给姐姐不少礼物。本来一切皆好,只是后来妹妹感觉姐姐越来越以恩人自居,时不时的把对妹妹的帮助挂在嘴上,并且稍不满意,就指责妹妹没良心。妹妹很委屈,觉得怎么就还不完姐姐的人情了呢?近日,姐妹为了一点小事争吵了起来,姐姐哭了,说:“天亮了,你现在用不着我了,早就有人跟我说过,升米养恩斗米养仇,你早晚有后悔的一天。你太不知感恩了。”妹妹也哭了:“你光记住你对我的帮助,随时挂在嘴上压我,我对你的回报怎么就听不到你提一句呢?我好像一辈子都报答不完你了呢?” 姐妹的事情看似是件家务事,其实里面有它心理学的意义。斗米养恩,担米养仇是心理学中“人际感恩”的研究范畴,但是许多相关的研究表明,这一说法并不成立。 现实生活中,这句话流传很广,也有很多支持者,不知感恩的受助者成了广泛被批判的对象。 中国的人际交往有个约定俗成的规则:互帮互助,礼尚往来,知恩图报。这个标准似乎没错,也与全世界提倡的感恩教育不相违背。但值得注意的是,感恩有着更深层的意义,感恩是怀着感谢他人施予自己恩惠的心情对待他人或者去回馈社会。对帮助别人的人,可能更需感恩的是生活赋予了自己帮助别人的能力,而不是索取回报带有交换的意味,否则助人的动机也就显得不那么纯粹。感恩不是交换,不是还人情,否则就成了人情债。
受恩的人要懂得感谢,并带着这种感谢去帮助更多的人。为什么当今受恩的人越来越遭到“不知感恩”的批评了呢?原因很多,恐怕最突出的一点是自尊心受了伤害。与施恩者相比,受恩者本就是弱者,当施恩者满足于自己关爱他人的高大上感觉时,会不自觉的带有居高临下的态度,若再有明显的回报期待,就会让受恩者的心理状态变得很低,这时受恩者就很难有纯粹的感谢,而变成消极的负债感了。
乐于帮助别人的人会有两种表现:一种是真心帮助。真正帮助人的人是拒绝别人感恩的,做好事不留名,不图回报,是人性中的真善;另一种是自我满足的伪善良,有时他本人已经没有了真诚感恩的心。很多不知感恩的人,恰好是伪善良的人造就的。
感恩与不感恩,有点相爱相杀的意味,纠缠不清,又回避不了。最好的处理方式可能是不看动机看行为,施恩者不论出于哪种动机,受恩毕竟获得了益处,是需要从内心深处生出感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