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二代在哈佛,平民又如何?
2019-03-15 16:37:48
松果小编
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英年早逝的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曾这样开头:
我年纪尚轻、学历不深的时候,我父亲教导过我一句话,我至今还念念不忘。
“每逢你想要批评别人的时候,”他对我说,“你就要记住,这个世界上并非所有人,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年轻时,读这句话,以为它在提醒我们:面对众生,要心怀慈悲。
年长后,再读这句话,发现它告诉我们:你的言行,暴露了你的阶层。
最近,哈佛大学公布了一组有关新生的调查数据,公开发布在哈佛校报上。
数据显示:
●29.3%的新生,至少有一位亲戚或父母曾是哈佛大学校友,堪称“书香门第”;
●这些学生中,46%来自富裕家庭,年收入超过50万美元,堪称“富二代”;
●35.9%的新生很少用推特(类似于我们的微博),56.4%的新生干脆没有账号;
●85.9%的新生将学术列为第一优先选项,83.9%的新生压力来自自我期望……
尽管,对这组数据,也有人提出不同质疑,但它流露出来的气息,还是让人不由地想起2017年高考成绩放榜后,以690分荣登北京文科第一的熊轩昂,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说出的那番话:
我是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衣食无忧的,而且父母也都是知识分子,还生在北京这种大城市。现在很多状元都是家里厉害又有能力……
从哈佛新生的大数据,到北京状元的真心话,都指向这样一个问题:
如果你不幸是穷人,如果你恰巧是穷人家的孩子,该拿什么拯救自己?
不管是哈佛的富二代、书香子弟,还是像熊轩昂那样的中产之家状元之子,不管是出身农家的我,还是来自工人之家的你,都无法回避的真相是:
父母的平台和格局,决定孩子成年后的起点和开局。
当富二代都拼命考上了哈佛和北大,穷二代的我们还有什么资格天天迷迷糊糊地葛优躺,抱怨世道不好,指责命运不公,谴责父母无能,唯独忘记了自己脚踏实地的努力?
我们无法改变环境和父母,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和未来,给孩子一个出发的高点。
所以,与其抱怨这是个拼爹的时代,不如拼命成为令孩子骄傲的爹。
但对于孩子来说,是遗传贫困还是超越阶层,有时不过是父母眼界决定的孩子世界。
底层出身的父母,生活艰辛,无力陪伴或极少陪伴孩子,不会教育或无法教育孩子。有限的相处时间里,为了放松自我或满足孩子请求,习惯让手机代替自己陪伴孩子,导致不少孩子沉迷手机,无法自拔,荒废学业。
也有不少年轻人,沉迷于微博热搜、微信头条、抖音视频、网络游戏,以为所见所闻就是世界和真相。
不沉迷网络社交的哈佛新生,提醒我们:
你的世界和真相,更多的体现在你在现实的探索和精进上。
比嫌贫嫉富可怕的,
是看不见奋斗的意义。
央视纪录片《高考》,克制而真实地展现了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家庭的中国考生:毛坦厂贫困的复读生,上海的农民工子弟、走出大山的甘肃少年,出国留学的北京考生……
不一样的环境,不一样的家庭,不一样的父母,但只要你想自己变得更好,都需要迎接一样的奋斗——
穷人的孩子起点低,通过奋斗才能来到一个高于原生家庭的起点,跻身优秀人行列。富人家的孩子起点高,也需要通过奋斗抵达一个更好的平台,竞争更优秀的对手。
穷人最容易犯的错,就是想当然地以为,比自己富的那些人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唾手可得,无需努力的,而自己的懒惰和差劲都是时代和别人造就的。
其实,竞争一直都在,就看在或低或高的平台。
这世上压根儿就没有绝对的公平,为什么越穷的人要越努力?
一个出身底层迎战高考的姑娘这样回答:
放弃高考,会死得更惨。
比贫穷人生更可怕的,
是贫穷式思维。
从穷孩子成长为董事长的工程师腾有玺,曾写过一本书叫《穷人的出路——穷人写给穷人的启示录》。
这本书中,点着油灯、吃着山芋、穿着旧衣、师范毕业的腾有玺,和我们大部分人一样,有着粗粝而窘迫的童年。
当跳出原有阶层、摆脱贫困生活,回望自己艰难蜕变的脱贫史,他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贫困境遇下的思维和选择,决定了穷人之家到底是遗传贫穷,还是摆脱贫穷。
什么是贫穷式思维?
“为什么我这么穷?”“为什么我又失败了?”“你为什么不认可我?”“你还爱不爱我?”
诸如此类,就是。
乐观而富有建设性思维应该是:
“我怎么样才能富起来?”“我从这次教训中学到什么?”“我能给别人带来哪些益处?”“我要如何努力才能让家人幸福?”
所以,很多时候,并非我们没有出路,而是贫穷的思维让我们迈不开脚步。
诚如古罗马政治家塞内加所言:
我们所赞美的从来不是贫穷,而是那些在贫穷前从不低头的人。
其实,这句话也可以这么理解:
我们最大的敌人从来不是贫穷,而是明知道穷还总是找借口的自己。
富二代都努力考上了哈佛,穷二代绝不能再犯迷糊!
愿看到此文的你:
如果出身寒门,如果正在苦读,如果身处困境,如果不甘贫穷,那就带上一分乐观的思维,怀揣两分远见的认知,秉持三分尝试的勇气,锤炼四分坚持的毅力,拿出五分踏实的奋斗,迎来六六大顺的富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