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是人赖以生存的"良方",它真实,且迷人。
2019-03-05 18:13:50
松果小编
一个村子集资买了一头驴子,专门为村子工作,驴子每天拉磨上工非常带劲。刚开始村民们也非常热切的对待它,悉心照顾它的饮食。一段时间后,人们发现驴子吃得挺多的。就集体想了一个办法,习惯养成法:每天减少一点点食物,这样驴子不会发现,同时还能继续工作。假以时日,驴子就可以继续拉磨上工,但是又不用吃东西啦!很可惜事与愿违,驴子最终被饿死了。
驴子的出现源自需要的产生,刚开始觉得新鲜又勾引人们的好奇,认真对待它不敢怠慢。一段时间后,发觉要去照顾它太麻烦,慢慢的随着时间的延长,每天减少一点关注,减少到意识不到这个情况已经让驴子趋于死亡,而后自己以为自己没毛病,自欺欺人。本来想想都知道的是,不可能又要驴儿跑,又要驴儿不吃草,驴儿早晚会废掉。村民本着理所当然每天递减一点饲料可以让驴子意识不到饲料的减少。(习惯的养成)而按照逻辑理所当然可能发生的并不会如我们所想切实发生。回到自身,当自己持续对自己的内心忽略到最后,对现下的情况不管不顾视而不见。终归这个本来只是小问题的东西从小芝麻越长越大汇集成被称之为“症状”时,就像驴子最终死掉,症状开始崭露头角。
——症状的出现
驴子死了之后,众人相互埋怨,各执其词推脱是其他人的责任,要求其他人进行赔偿。争执很久之后,也定论不下来到底由谁来赔偿大家。而后大家又商议了,重新买个驴子吧。
驴子一开始并没有好坏之说,而驴子死了之后,介于村民们还是需要一个驴子来工作,又重新选择了新的驴子填补死去驴子的空缺,此时上个驴子成为过去,新的驴子又开始它新的命运。很多时候当我们内心承担不了巨大的压力或症状带来的痛苦时,我们会选择某个权益之计进行妥协。就像村民们,因为无法承担责任,故而推脱给他人(神经症性的反应)。推脱本身是权益之计,而更直观的权宜之计在于重新找个寄托,也就是新驴子。让它重新投入工作,以便可以使用它。而对于症状来说,一个权宜之计的开始,也就意味着上一个驴子(症状)的终结。同时随着新驴子的到来,新的驴子被对待的方式延续了上一任驴子的故事,变成背负着两个驴子命运的开端进场。前一个结局还未处理,下一个故事开始之前已经覆上了已有的主题。
——症状的叠加和转移(传承也是以此方式延续影响,父母是第一个驴子,子女是接下来的驴子)
第二个驴子来了之后,村民们处处拿它跟第一个驴子进行比较,哪怕在它自身的基础上已经很努力工作了,依旧会被村民们指指点点说三道四。村民们开始夸耀第一个驴子的丰功伟绩,隔壁村子的人们听了之后,啊这怕是要两个驴子才能抵得上第一个驴子吧。村民们在这种纠结于比较的状态下,犹豫着买了第三头驴子,谁曾想,养一头驴子还将将就就,这两头驴子没钱养活啊,两头驴子一并也死了。
显而易见的是驴子的出现是刚需,因为一个迫切的需要。而驴子的意义在于,补充到缺失的劳力中,以支撑现下村民和劳力工作失衡的情况。当驴子被当成核心铺展开整个议题时,我们的视角和感觉也发生变化。以驴子为核心看待整个故事的发展时,驴子倒是显得非常真实,也具有了“人性”。在这里也可以说驴子是症状,症状也是驴子。正如驴子和村民互相依存,我们的真实,也依靠着症状。很多时候我们使用症状来保护自己,保护那部分不太容易言说又确切真实的东西,同时个人的真实以个人的症状作为特性的线索显现出来。
——症状的由来和真实性
再说回症状,我们对症状的看法多数是:症状的让我们痛苦,症状是因。在这里,我们先谈一谈症状带来的“收益”!
想必要把症状和收益放在一起,表浅的说是显得有些奇怪的。咱们往深了看,症状其实是果。像驴子的故事那样,驴子终究只是一个背锅侠。果在表面,显眼且确定,人嘛,都爱偷懒,为了归咎起来显得容易些的说辞,随便推脱了就完事儿了,这是利益主义。看嘛,第一个收益已经浮出水面了。
收益二在于,症状之后关联着的正如与驴子相关的一系列的配套设施般的行为模式。想要修改这个症状,抽丝剥茧一层一层无一不得细揪。当长期习惯一个行为模式时,稍微改一点,浑身不自在。而随着症状的叠加厚重和巨大,这种牵一发动全身的难受便是更加痛苦。不动,就不痛。
收益三在于,这条路还没走到头,留下期望给自己,自娱自乐自给自足。正所谓,黄河未到心不死。同时,症状带给人确定感,一种:只要往回看,啊那里还有个确定的彼岸在心底的感觉。
收益四:保持真实感。众所周知,客观的真实倒是满大街常见,而只关乎个人的真实尤其难得。症状就是这么一种东西,主观的个人真实。虽说贯有自我想象和意淫的特质,不过依然是富有自恋意味的想象。举个栗子,我们都很容易被与自己相似的、爱的“外在于我的”人和物吸引,这也源自--美好的自恋。
收益五:症状作为妥协的产物,为的是维持平衡。我们都清楚心情非常糟糕的情况下,日常生活也会受起波及,为了避免这种失衡,从而选择了维持症状。同时症状以它独有的方式保护着主体。
这时候纳闷的是那既然症状这么多收益,同时症状又在保护主体,那症状挺好的呀!
实则不然,症状是无意识在两难的夹缝中利弊衡量的情况下生出来的平衡杆,平衡杆两端都有重量。不加以处理,平衡崩坏后,要么换更大的驴,要么陷入更难的境地。而症状本身是无法被消除的,我们能做的是,加以理解,疏通瘀滞,解开那个打结的疙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