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男孩“娘娘腔”的解铃人

2019-03-05 02:13:55 松果小编
近日,在网上看到一则消息,国内某城市为帮助男孩改掉“娘娘腔”,组织专家学者编写了一本专门教材。此消息一出,很多网友或家长纷纷留言,发表各自看法,意见观点虽不尽一致,但总体评价是积极的、拥护的。认为这一做法,不在于出版一本教材的问题,而是向社会传递出一个信号,男孩“娘娘腔”这一现象已经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作为政府主管教育的部门已经采取行动,共同解决困扰着家庭和社会的问题。 那么,如何定义男孩的“娘娘腔”呢?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如何对待这样的孩子?怎样帮助这些男孩们回到男子汉的队伍里来呢?本人谈一点看法,与大家交流。 男孩“娘娘腔”是对男孩语言表达和行为方式的一个特定概念。”娘娘腔“并不能等同于“女人腔“或”女人味“,而是对男孩偏离本性别特点,趋异性化的一个专属定义。“娘娘腔”定义的虽是男孩一种行为方式,其实际也涵盖着心理问题因素。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男孩会出现这种问题呢? 首先,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家长是脱不了干系的。出现这样孩子的家庭有的是对孩子管教过严,孩子为讨好父母,学得乖乖的;也有的家庭妻子处于强势地位,丈夫唯唯诺诺,孩子自然会跟父亲一样听话顺从母亲;再一个原因是家庭破裂,孩子随母亲生活,整天接触的都是女性的生活方式,等等……。 其次,幼儿园、学校的老师女性占比相当高,女老师的说话声音、走路姿态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学生,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这个阶段正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观”形成时期,女老师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第三,同样来自家庭的影响。由于每个家庭只生一个孩子的原因,祖辈父辈两代人把爱都放在了一个孩子的身上,如果对孩子再缺乏理智的爱,把爱变成了日常生活的包办代替,使孩子处处、事事都等着别人帮自己想和做。不愿意让孩子自己去室外玩耍,更不喜欢孩子参加各种体育运动以及能体现男子汉气概的活动,做这事怕危险,做那事怕把衣服弄脏了,冬天出去怕冻感冒了!夏天担心中暑了……。 以上的原因导致了男孩子说话慢声细语,生活中胆小懦弱,办事不果断,抗逆境能力差等问题。从心理到动作上处处透着趋“异性化”,即人们常说的“娘娘腔”。 当家长发现你的孩子出现”娘娘腔“的问题时,首先,应该保持冷静的态度,认真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必要时可以请专家或心理医生帮助分析,原因找到后,要制定克服孩子”娘娘腔“的计划和应对措施。计划一经制定,家长要督促落实,在保证孩子人身安全的情况下,尽量让孩子独立参加一些室外活动,也可有计划地由父亲带儿子一起参加活动。比如,登山,踢足球,摔跤等体现竞技的项目,另外,为了克服孩子性格懦弱,说话柔声细语的现象,可以引导孩子看一些战争题材、体育竞技,武打等影视片,多给孩子准备一些适合男孩子性格特点的玩具、饰物,生活用品,房间布置得更具男人味。有意识地鼓励孩子大声朗读,去郊外呐喊练声。 其次,经常鼓励引导孩子,如,这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呢,这才是男孩应该做的事情等引导性的语言。教育孩子遇事要冷静,做什么事情要胆大心细,决定问题要果断,要敢于担当等。作为父亲每周要有计划地陪孩子一起玩,参加活动。用行动来儿子归回“本性别” 第三,要定期分析总结孩子的活动情况,及时调整效果不明显的项目。必要时请心理医生从心理上帮助克服”娘娘腔“的痕迹。 第四,如果孩子上学后出现”娘娘腔“的问题,家长应主动与班主任取得联系,研究家庭与学校协调一致的措施,防止出现”真空地带“。拜托老师引导这样的孩子多与同性的学生接触,在语言和行为上不伤害这样的孩子,以免出现更大的心理问题。 以上,从家庭教育角度谈了男孩“娘娘腔”话题,认识还比较粗浅,如果能对相关家长起到一点帮助的作用,也是对本人的最大鼓舞。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