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记:一个时代的残酷青春,里面有我们成长道路上的亲切感和孤独感。 现代生活中的人,一方面生活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另一方面却像得了感冒似的被孤独情绪环绕着,这种身处闹市的孤独感发自人们的内心深处。
面对着种种欲望的破灭,信任感的丧失危机,以及对未来的不安全感,这些都使现代人产生了要去关闭内心感受、寻求自我保护的本能诉求。 带着现实种种困境的思考,笔者试图从一部青春成长电影《狗十三》中寻找现代人成长困境背后的心理成因。 以下分析仅限于影片本身,前方高能,看官请勿对号入座。 1、 影片中,主人公李玩从小父母离异,在爷爷奶奶的照看下长大,父亲长期的疏忽,使得李玩养成了沉默寡言的性格。 李玩痴迷于物理学,在父亲胁迫下改报了英语兴趣小组。为此,父女俩闹得很不愉快,于是父亲送给他一条狗作为补偿。 李玩给狗起名“爱因斯坦”,以此重申自己对物理的热爱。 由此开始,类似的“替代性补偿”在影片中接连出现。 先是爱因斯坦不慎走丢,大人们没有去寻找,而是试图用一双轮滑鞋来补偿。 发现无效后,大人又买来一只相似的狗,并谎称是“爱因斯坦”。 最终,劝说无用,父亲终于大打出手,用暴力终结了李玩的“任性”,之后又承诺带她去看天文展览以示和解。 整个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孩子内心真实的诉求一再被大人们漠视。这条漫长的“补偿链”被一次次偷换概念,渐渐成了一笔还不清的坏账。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在大多数人眼里,孩子从来不是一个独立人格的人。认为孩子就像小猫小狗一样,受委屈了哄哄就好。
但实际上,孩子的成熟度远高于大人的想象。他们什么都懂,只是大人们选择视而不见。 影片中,李玩在经历了寻狗的绝望后,渐渐想明白了,并用书中看来的道理劝慰自己:“在这个宇宙之外,一定还有无数个同样的宇宙,包含我们所有可能性的集合。这样,没有完成的事就会在某个宇宙里被完成, 错误的选择也会在某个宇宙里被纠正。这样想,心里就会好受一些了。” 可等待她的是什么呢? 影片紧接着,就是父亲对李玩的毒打。 明明一个孩子刚从深渊爬出,看见了一点光亮,大人却在毫不知情也无心过问的情况下,亲手将之“毁灭”。 从始至终,大人们从未有直面事实的勇气,承认自己的错误。 孩子内心的安全防线在一次次“父性权威”的震慑下,彻底失守。 这才是剧中亲子鸿沟酿造的让人痛心不已的事实。 2 影片的呈现上,有一个深刻的隐喻:爱因斯坦象征着真实自我,假爱因斯坦象征着虚拟自我。 真实自我和虚拟自我构成了一个人自我意识的两个方面。
心理学上讲,真实自我是一个心理空间,容纳着我们真实的情感诉求。如果孩子小时候经常被虐待、感受不被重视,并且因此承受了太多痛苦的话,很容易失去安全感,形成虚拟自我,以此来保护真实的自我。 李玩内心的平行世界的形成,正与此有关。 女孩疯狂地寻找走丢后的爱因斯坦,内心的挣扎,意味着女孩安全感缺失后的慌乱和迷茫,也预示着她在寻找迷失的自我。 父亲通过“爱暴力”将孩子真实的想法打压了下去,当浴室的水雾腾空而起时,预示女孩的虚拟自我开始形成,李玩逐渐接受了象征虚拟自我的假爱因斯坦。 从此,真实自我和虚拟自我,构成了女孩内心的平行世界。 失去安全感的真实自我被压抑到了潜意识,虚拟自我成为了面对现实的外在表征。 李玩人生中大多数的痛苦、纠结、迷茫,可以看成是两种自我之间的冲突。 在这种不安全感中,孩子以自己的方式构建安全感,并形成自己的心理认知模式,最终将内化为孩子一生的精神资源。 我们往后走的每一步,都在受童年的影响。 而这可能是影片主人公成长的心理真相。 3、 影片中,不安全感几乎呈现在了每一个角色的身上。 因为不安全感,爷爷、父亲和继母唯恐直面事实的错误,有损大人的“权威”,需要“父权”的加持,通过怀柔、指责看起来处于弱势的孩子,以获得“短暂”的安全感,代价有可能是无可摆脱的孤独感,和渐行远去的家庭幸福感; 因为不安全感,父亲貌似只能以暴力的方式教育孩子,以情绪的宣泄,面对现状的无力感,即便想给到女儿更好的; 因为不安全感,李玩通过对平行宇宙的劝慰式遐想,以及酒后的虚幻感来实现对现实处境的短暂逃离; 因为不安全感,堂堂早早便熟稔成人世界的人情世故,在不自知中,融入在了“集体默契”之中; 因为不安全感,奶奶保持着对外部世界的本能逃避; 两岁的昭昭,正在一家人的教育下,将形成自己的自我意识。 到此,不安全感,已经不仅仅是某一代人的“专利”,而是成为了隐匿在宏大的时代背景下,成为了剧中所有人的潜意识,深刻而难以觉察。 因为难以觉察,所以才会在理所当然中,不断被遗传和复制。 除非,从我们自身开始觉醒,开始改变,不要让安全感和幸福感的缺失,成为下一代人成长的代价。 4、真正的安全感来源于生命力的顺畅流动和内心平静的力量,只有内心情感的真实流动,我们才会体验到源源不断的幸福感。 我们如何才能跳出宿命般的死循环,建立自我责任,拥有一个自己说了算的美好人生呢?
首先,建立自我觉察。美好生活的第一步,就是认识到心理认知模式的存在,而认识的过程,也是跟自己和解的过程。 通过对自我意识和现实的深切体察,可以让我们获得一个上帝视角,去深刻认知自己的心智模式以及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 一个人如果能够建立起了自我觉察,能够把自己从潜意识的心理模式中解放出来,他距离美好生活的距离也就不远了。
其次,建立自尊体系。
每个人的自尊可能都不尽相同,自尊的影响不是翻天覆地式的,它默默渗入日常生活的诸多细节。全面地认识自己,会帮助我们建立完善、独立的自尊体系,建立自我责任感。 平衡的自尊体系,会使得我们更有勇气和自信面对自己,面对世界,面对未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一点点。 再次,尊重独立人格。 尊重他人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训练换位思考和同理心的能力,发自内心地感受他人,理解他人,才能和他人建立良好的信任。换位思考的能力,将会是人际关系中的核心能力。 同时,对自己的观察保持一份警惕和审慎,对他人的内心世界保持尊重和敬畏。 然后,持续学习和反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局限,只有虚心学习,勤于反思,以饱满的热情,空杯心态了解不熟悉的事物,才能建立起来对自己和世界的真实洞察。 精进自己的思维方式,建立多元思维认知模型,才能实现真正的认知的升级迭代,将自己的生活和事业,推向新的层次和高度。 追求纯粹,理性善良,才有可能盘活人生的死结。 欢迎留言关于成长的见解,发表您的感触。如果本篇文章对您有所启发,记得关注作者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