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在一次次的自我保护和安慰中,变得什么也不在乎,这是好事么?
宋杨:当你问这个问题也就说你意识到了自己的不对劲。一方面你认为保护自己用什么方式都不为过,另一方面你却明显感到了因为自我保护和安慰带来的封闭,和孤独感。这种方式确实让你内心获得了一些安全感和平静,伴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也会发现你把身旁人都推开,自己把自己圈了起来。
方法看似是一个成人化的方法,但是你内在暂时并没有达到成人的状态。你内心处于一个总是要保护自己的警惕感中,外在世界对你来说是不安全的,而本源来自于你内心世界的不安全。与其说变得什么也不在乎,不如说,由于内心的极度不安全感,你没有力气去在乎。没有力气就不改变,倒也是一种维持稳定的方法。好坏与否,就看你自己想要什么了。
问:人生总有段时间过得特别压抑,且不想和亲近的人倾诉以免传递负能量引起不必要的担心,该怎么梳理心情?
详情:家人病情严重、感情陷入危机、工作处处碰壁、投资理财失败,虽然平时依然故作坚强,但却在与女朋友相处时偶尔流露出的压抑情绪导致处处减分。
宋杨:你习惯自己一个人扛下所有你认为“不好”的东西,你试图把“好”的部分展现给你所在意的人看。这样做会让你自己的内心处于一种矛盾状态之中,也就是要么全好,要么全坏。你要去维持这样的纯净其实会非常辛苦,因为人的本质本就并非好或者坏可以说明的。所以你呈现出来的状态也是故作坚强却依然会流露出本来的样子。这告诉我们,本来就有的,不管怎么都藏不住的,所以不如坦然承认。 相对来说,承认也意味着正视真实的自己,才有所谓的“上升”空间。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虚拟一个起点你去搭桥、建房子或者铺路,中间永远空一截,房子没有支撑会塌,路中间断掉会出事。从虚拟起点开始走,差不多也就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你累得很,总是要回到某个点重头来过。所以,正视你所回避的,你目前的状态和所谓的状况才可能有所改变,因为你所回避的,正是你的起点。
问:常把三观放在嘴边的人是怎么样的心理? 经常与别人交流一件事时,不管怎样都会把三观拿出来说事,拿出来和别人比较。
宋杨:三观本就是非常抽象的,体现为某些行为准则,而非口头准则。行为准则的判断标准是做了什么,没做什么,逾越了什么,触碰了什么等等。也就是说,那是要靠做了才有得确定它是什么的东西。总是拿出来比较,也就是说他需要有一个他人的确定,也就是说,他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三观,因为他没有。而没有的东西,才会经常被提及,因为不确定。还有另一种情况,在于这个人的三观新遭遇了某种巨大的冲击,冲散了,需要一个他人的确定。
作者:宋杨
(本文图片引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