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拖延是相对的

2019-01-21 16:56:50 松果小编
“慢”,只能出现在“快”者的视野中。如果一个家长做事情比孩子还慢,就会看到孩子的“快”,然后不停地呼唤:“别那么急,等一等,等一等。” “孩子做事拖拉该怎么办?”这是家长最常见的问题,也一直困扰着这些家长。 家长们描述得很具体,形容词用得也恰当,比如“磨磨蹭蹭”、“拖拖拉拉”、“不紧不慢”、“不急不躁”、“慢半拍儿”,当然前边常常加上一个副词“总是”;有的家长会用散装的英文告诉我,自己的孩子“very sloppy”,“what a sloppy boy”;还有位大概文学修养了得,给我的邮件中描述得极为生动:“这孩子做事就像患了大便干结,得靠父母帮他挤挤那腚眼儿才能拉下来。”好有才的家长啊! 凭借这样的才气,不去研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都是暴殄天物。可我搞不明白,这么有才的人怎么就搞不明白世界的存在就是“相对”二字呢? 没有大,就没有小;没有多,就没有少;没有快,也就没有慢。 现在孩子做事情“慢”了,问题出在哪里?用脚趾头去想想也能得到答案:无非就是做家长的“快”了、急了嘛。 “慢”,只能出现在“快”者的视野中。如果一个家长做事情比孩子还慢,就会看到孩子的“快”,然后不停地呼唤:“别那么急,等一等,等一等。” 不建立在这种基本认知基础上的生活,就难以游刃有余。 《疾病的希望》一书中说: 任何人说“美丽”的同时,也产生了丑陋。任何人说“良善”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善。有不存在才有存在,有简单才有复杂。有低才有高,有轻声才有大声,有无限才有限制,有过去才有现在。 所以觉醒的人以无为而为,以无言而言。在他里面所有事,都安顿于一。他创造而不占有,完美的生活,不自称成功。由于他什么都不要求,所以永无损失。 这是两位深谙中国传统文化的德国心理医生对老子的理解和引用,《道德经》(第二章)的原文是: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先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这一点,石头和尚彻底领悟了,因此在其《参同契》[注]中说:“明暗各相对,比如前后步。” 每个人的生活离不开老子的智慧和石头和尚的悟性。 道理不难懂。难的是身处庐山之中,却见不到庐山的真面目了。 唯一需要做的是“跳出来”。比如从父母的角色中跳出来,站在孩子的角度,立马就能发现“快”和“慢”的消弭,抱怨随之消失。 一切不理解的根源是以自我为中心。通俗地讲,理解不了他,只因你不是他。 忍住给别人讲道理的欲望,努力突破自身的苑囿,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这是有效沟通的前提。上升到理论和技术层面,就叫投情或共情(empathy)。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