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突之後的消融
2019-01-14 13:03:32
松果小编
人際之間的相處,處處機鋒,也處處難為。投緣時,生命充滿著動力與朝氣,更可能因彼此言語或非言語的交流,隨處展露無限的智慧,我們說這是一種契機。我們隨時神來一筆,我們也能舌燦蓮花,所有的互動都是那麼的微妙與會心。
但也有好景不常的時候,諸多的情誼,也許一下熱騰、一下冷卻,常與無常之間不斷交替著。有時關係太過親近,反而讓人「作意」的多,開始計量分別,執我執他,意識不斷的翻攪,一堆內在小人物出來陳情、抗議,有時候就「靜坐」在那給你看,勢均力敵,而且景象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放大,它們死硬著不肯妥協,搖旗吶喊的說:“為什麼要妥協,為什麼不反擊…”。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有時候,「憤怒」的背後,意味著某種「委屈」。這樣看來,也許有幾分道理。
表達情緒不是件壞事,重點在「措辭」。言語,猶如刀刃的兩面,可以被理解,也可能製造更多的衝突。不過分的衝突,也許是一種健康的能量釋放,讓彼此重新思考“我與汝-hereandnow”的連結,重新審視彼此的溝通模式,也讓問題本身釋出沈澱的空間,這時,「衝突的景象」會漸漸模糊、慢慢從焦點消融成為背景,情緒也暫時得到歇息。
我們可以如此健康的看待這樣的循環,不過分壓抑,也不急著反應,靜靜的覺受這消融的過程,是心性的滋養,待有足夠的火侯與純熟時,那肯定是有一番新的氣象,所謂「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境界早已不同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