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与界限

2019-01-01 13:32:47 松果小编
《论语》讲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南怀瑾先生讲到:夫轻诺,必寡信。最近听古老师一家的微课也有类似感触,老师一家的微课讲到规则与界限的问题,谈到父母要和孩子共同制定并遵守规则,要学会拒绝孩子,这同样符合论语的精神。 老师讲到西方的界限,实际上就是中国自古以来所倡导的礼仪。如何爱课程理念的核心是尊重,接纳,理解,关爱。在学如何爱课程之前,很多时候对孩子和他人有很多控制,但为了还给孩子自由,却忽视了必要的规则和界限,反而走向了反面即放纵。无论是控制还是放纵,都缺乏对人的基本尊重。如老师谈到了孩子睡觉的问题,家长都希望孩子早睡,长好身体。和孩子约定晚上几点睡觉,但是到时间了,家长还在工作或娱乐,并没有和孩子一起遵守约定,孩子即使勉强按规定去睡觉,但是他心里是不服气的,他没有感觉到被尊重,对家长也失去了信任。这条规则就变成了对孩子单方面的约束和要求,并没有成为全体家庭成员共同遵守的规范。在这方面,我也是经常会有各种理由和冠冕堂皇的借口,在孩子遵守约定时,我自己还在违反规则。即使我们主观上是出于保护孩子身体健康的良好动机,但实际上我们却是用行动来告诉孩子违反规则也没有关系,规则永远都是强者制定的,弱者只能服从,不能违抗。我们对孩子的关爱,并没有被孩子感受到。孩子感受到的只是委曲求全,不得不服从我们的要求,心里却愤愤不平。为孩子日后不遵守规则,甚至破坏规则,滥用规则,说一套做一套,察言观色,曲意逢迎,埋下了祸根。所以,规则和界限首先是家长需要以身作则,带头遵守,尊重自己,尊重孩子,绝不能把自己凌驾于规则之上,只有平等的遵守规则,才能不触碰并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界限。 老师一家在微课里还谈到,家长不仅要善于拒绝孩子,而且要引导孩子学会拒绝他人。很多时候,我们觉得拒绝孩子就会影响亲子关系,即使在自己很忙很累,身心疲惫,无力陪伴孩子的时候,仍然勉强自己,强迫自己。这时候不仅无力陪伴孩子,而且陪伴的质量也会很差,孩子也会感受到你无法全然的陪伴自己,他必然会不断的向我们索取高质量的无条件的陪伴和关爱,甚至会发脾气并不断提醒我们需要休息了,需要善待自己了,需要处理自己内在的很多情绪能量。这时候,我们往往不能够拒绝孩子进而陪伴自己,反而会指责孩子,训斥孩子。对孩子发脾气之后,又会懊悔自责。内善优先于外善,善待自己,才能够善待他人。 学会拒绝他人,尤其善于拒绝孩子,不但不会破坏亲子关系,反而拒绝本身呈现出自己内在真实的状态,孩子感受到了我们的真实和真诚,即使发脾气,只要我们允许自己,允许孩子有情绪,回到自己房间独自合理表达情绪,情绪能量疏导了,身心放松了,自然有能力高质量的陪伴孩子,允许孩子释放情绪能量后,孩子更容易感受到我们的关爱,成人学会拒绝反而使亲子关系可以良性发展。更重要的是,我们给孩子做了一个善于拒绝他人的良好示范。使孩子认识到,自己有权利提出请求,他人也有权利拒绝自己。同样,他人有权利向自己提出请求,自己也有权利拒绝他人。学会拒绝,不仅使孩子能够学会自我保护,更使他的内心力量不断增强。 不敢拒绝的背后可能是我们还存在着一些情感依附的障碍,我们的内在孩子会担心如果拒绝他人,就无法依赖于他人生存和发展,就无法自给自足,无法照顾自己。所以当我们无法拒绝他人的时候,就是使自己陷入内在孩子的这些无力无助和担心恐惧之中。当我们迷失在这些孩子的感受和信念之中,自然没有力量拒绝他人。我们的孩子也会承接我们的这些感受和信念,使自己越来越无力无助,更不敢拒绝他人,无法保护自己。所以,只有当我们回到成年人的视角:我们现在毕竟已经不是孩子了,我们已经是成年人了,我们是有能力采取行动,并做出改变了。我们有权利也有责任,学会拒绝,善待自己。只有当我们作为父母真正成长了,成熟了。我们才能给孩子做出真正意义上的表率:我们不再是无助的,无力的。我们有权利,更有能力拒绝别人,保护自己。拒绝他人的同时也是提醒他人:尊重自己,尊重界限。 只有真实的面对自己,真诚的面对他人,才能真正建立双方共同遵守的规则,真正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界限。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