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孩子哭泣的时候父母该怎么办

2018-12-27 16:22:50 松果小编


在小区带孩子的时候碰到一个小女孩在哭泣,年龄大约在五岁到六岁之间。初始想问小女孩怎么回事的时候,突然听到一个更小的女孩子对着一位母亲说      

“妈妈,姐姐在哭” “好的。”妈妈在一旁玩着手机,眼睛的视线一刻都没有离开屏幕。 “妈妈,姐姐在哭” “好的。”妈妈在一旁玩着手机,眼睛的视线继续一刻都没有离开屏幕。 


这样的对话在小女孩的哭泣声中不断的重复。后来,小女孩没有再哭泣了。她躲在一栋楼的墙角后面,一动也不动。就像受伤的动物,默默舔着自己的伤口。 


当时,我在想,这个妈妈是有多铁石心肠,或者说,以后这个女孩会有多恨她的妈妈,也许诸位看官觉得我过于把自己的主观色彩放入到这个情景,可往往很多年后,这个小女孩的心理发展会面临重重的问题。 


问题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问题的解决也不是一朝一夕的。很多人觉得我改变了对孩子的态度和行为,孩子就应该发生改变。可是,不好意思,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面临孩子的问题,父母必须拿出百倍的时间,耐心,爱,和陪伴,这需要花费数年甚至数十年的精力。在孩子七岁之前,父母总想着塑造孩子的行为,判断的标准是唯一的:孩子听话不听话。听话为之于乖,不听话为之于不乖。好坏的标准于此产生。这个标准产生于父母的立场,换句话说,孩子乖巧就照顾了父母的心情,时间,精力。父母说,这样我才有时间过我的生活,我才能控制好节奏。其实,这场景通常显得滑稽可笑,到底谁是孩子,谁是父母?这需要诸君认真的思考和反省。


作为一名生理年龄达到成年标准的常年人,请你认真的想一想,在你哭泣的时候,你的心情是怎样?痛苦,难受,崩溃,无法自己。这个时候你需要什么?爱,陪伴,拥抱。为之解释的是,我的理智告诉我,我的痛苦已经无法负荷所以我需要宣泄,孩子通常是作。  


孩子用不同的方式与这个世界交流,咬,爬,跑,跳,微笑,拥抱,而哭泣时最壮怀激烈的一种形式,因为言语功能不够完善而不足与表达自己委屈,因为身体机能不够强壮不足与表达自己的愤怒。在孩子释放无助,悲伤,痛苦地时候,父母需要第一时间给以反馈,拥抱,陪伴,安慰,无需要过多的言语。等孩子安静下来,再继续去探讨,那么这个世界对于孩子是温暖,友善且充满爱的。孩子才能与这个世界建立安全,信任的链接,才能去探寻这个世界。 


今天,和朋友聊天,谈到孩子哭的声嘶力竭,父母各自忙自己的事情,孩子最后只能妥协,父母说,哭是没有用的,人们总是很鄙视的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喝,可是有没有想过,当孩子不在你面前哭泣的时候意味着什么。孩子犯错误是正常的,不犯错误才是不正常的,不然要父母干什么?古语又云,养不教,父之过。教是需要情景的,在孩子宣泄情绪之后,心平气和与之探讨,分析,鼓励。 


在我要做父亲的那一年,跟我父亲在小区散步,父亲对我说:以身作则。家庭作为孩子第一学习课堂,父母是孩子第一模仿对象,是学习品德最好的场所,父母给以孩子的是道德的模范力量,是为天地立心,百姓立命的志向,是达则兼济天下的胸怀,是虽千万人而我独往气概。父母做不到宽容,大度,善良又怎么能让孩子宽容,大度,善良呢? 


所以,诸君,请好好努力,让孩子看到你给予的那个世界。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