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公,你多大?》
2018-12-24 03:39:43
松果小编
有一段时间武叔叔的《巨婴国》这本书,经过风靡之后,全面下架,我猜,其中的原因是政府在武叔叔说中了一些国民现状的同时,也怕引发误导(担心国民不懂辨识从而就此陷入其中)。
由此我也想问大家,夫妻关系中,你知道伴侣及自己真实的内在年龄吗?假如不知道,那么“老公/老婆,你多大?”这句话就可以问问自己及对方。
没错,无论你是老人还是成人,我们心中都有一个孩子(内心小孩/孩子状态),因为我们都从孩子成长而来,有些成长的顺畅,有些成长的牵绊,当被幼年的创伤、痛苦、分离等重大事件抓牢时,我们就很难顺畅的长大,成为自己,成为真正的父母。这会使我们在走进自己的小家庭时,不断的重复、复制自己在原生家庭(与父母、兄弟姐妹的家庭)中互动的模式,比如:1、原生家庭中持续的“孩子状态”。2、原生家庭中孩子照看父母的“父母状态”。
3、原生家庭中可以活出自己、成为自己的真实状态(即长大后可以成为的“成人状态”)。
所以,有孩子的成年人,我们都拥有“孩子”
、“成人”及“父母”三种身份或状态。这三种状态我们会不停切换,只是我们更多的会以某种状态为主并持续的运用而已。
夫妻关系中,
假如以第一种“孩子的状态”持续互动,我们就会潜意识的向对方要关注、认可、信任,要照顾、爱,这样就打破了夫妻之间“施”与“受”的平衡,对方给不了,承受不住就会想逃(以各种方式),自己也会心生不满从而抱怨、愤怒,继而自己更多可能性是把需求的手伸向孩子。一切只因我们还是“孩子”,我们不能照顾自己,需要被照顾。
当我们总是以这种状态为主并持续活出这种状态时,我们就会不停的在这种状态、模式里打转,因为所有的一切我们都没有觉察,潜意识自动完成一切。此时武叔叔刚好告诉你,“我们都是巨婴”,给人的感觉是:惊呼自己竟然是这样,看到、知道的同时也陷入一种无助、无力、无能、无法自拔、不会自助且被困住的虚弱的“孩子”状态。这就是,当一个点(孩子状态),被看到、锁定、聚焦,并夸大、强化、彰显时,你就会陷入到这个点里。
可是我想说:你!并。非。只。有。这。一。个。点。
假如以第二种“父母”的状态持续互动,那么在夫妻关系里,就没有伴侣,只是多了一个孩子(也称“伴侣孩子”),你所要的来自平等的陪伴、支持、鼓励、认可、依靠以及最终心灵的依托也不会有,有的只是劳累、不理解、怨气与无意义。
假如以第三种“成人”状态持续互动,你会知道到自己不是弱小的,同时自己也不是无所不能的,你会正确的看待自己、接纳自己并试着为自己负责。这样你会从自己真正作为一个个体人(男人/女人)的角度去看待你的另一半,从而看到对方同样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女人/男人)的真实状态,以及你们之间相互的需求、责任是什么。同时,你的这样看待与对待,也会带动、激发另一半以“成人”的状态来对待你。
所以,
要成为什么?
你,是有选择的,
且可以由被动变主动。
我的建议是:
夫妻关系相处中
1、(带着觉察)以“成人状态”为主,互动。
2、间或以“孩子状态”、“父母状态”为辅(增添情趣)。
知道自己是个成人很重要,好多人忘记这个状态已很久却还不知道,时刻提醒自己的这部分,才是活出自己并健康与伴侣互动的基础。
基于这样的基础,偶尔,当当伴侣的父母,会在照顾的过程中体验到自我的价值、能力与认可,同时伴侣也会体验到被照顾的满足感。偶尔,当当伴侣的孩子,会在被照顾的过程中体验到被关爱、被关注、被抱持、很安全,同时伴侣也会体验到照顾人时的成就感。
人生五彩缤纷,找准主线,加些随性搭配,必将情趣无限……
你的生活,你做主!
祝福你!祝福大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