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哭出来的是痛苦,哭不出来的是压抑》

2018-12-19 14:40:08 松果小编

《哭出来的是痛苦,哭不出来的是压抑》 前两天看见一篇关于亲人去世要不要哭的文章,认为风俗太过于形式化,甚至有道德绑架的感觉,不哭就代表不孝,不孝的人就应该被人在背后说三道四。 她说的很有道理,也观察的很仔细,在我们周围总有一些戏精,唯恐天下不乱,打着关心你、为你好的幌子,甚至站在德道的制高点,专门做一些损人利己的事情。 心理学管这样的人叫有“人格障碍”倾向,“人格障碍”是一种比心理问题更严重却还达不到精神疾病诊断,但比精神疾病更可怕,更讨厌。 我们要学会识别这样的人,如何识别?用你的感觉。 1#1爱哭的女人比男人更有智慧🎈🎈 习惯用感觉的人更有智慧,所以女人比男人更有智慧,允许自己哭泣的女人比不爱哭的女人更有智慧。 哈哈,女同胞们表打我啊,有时太坚强=脆弱。太硬的东西更容易碎,柔软的东西反倒更有力量。 不允许自己哭泣的女人坚强、独立,不允许自己脆弱,当然他们也不会随便撒娇,因为他们放不开。 但是实话实说,男人还是更喜欢爱撒娇的女人,喜欢梨花带雨的女人。 女人不允许自己软弱,并不是女人的天性,而是被家庭环境熏陶的,一个事事好强,绝不允许自己脆弱的女人的背后,一般都有一个一辈子都好强的爸爸或妈妈。 2#2哭是一种能力🎈🎈哭是一种能力,哭是一种智慧,来看心理医生的人大多不会哭,不允许哭,所以他们有很多情绪的问题,躯体化的问题亲人或好友离去,应该悲伤。如果不悲伤,不是正常,而是属于情感障碍。 随着咨询的进展,来访者感受到了理解和接纳,会开始变得爱哭,背后是一种信任,有人理解他,允许他做自己,哪怕是脆弱的自己。 哭出来的是痛苦,哭不出来的是压抑,不爱哭的人比爱哭的人,得到严重心理问题的概率更高,就像那些报喜不报忧的人,其实更让人担心,一直很好,一旦不好,就出大事。 3#3哀悼仪式有心理治疗的功能🎈🎈 喜欢心理学的朋友可能都知道杨凤池和李子勋,就在10月份,心理学家李子勋老师因病去世,整个心理学界为之震惊。 杨凤池老师那段时间彻夜难眠,一直在微博追忆过往和与李老师的兄弟情,那段时间想必杨老师不知哭过多少回。 因为连我这位从未与李老师见过面的心理咨询师,都难掩内心的难过,会控制不住哭出来,更何况李和杨是共事了几十年的,为中国心理学界做出重大贡献的战友,杨老师今年61岁,比李老师小两岁。   李老师逝世后的头七,由心理学家杨凤池发起,李老师的几位老朋友,以及央视《心理访谈》栏目三位早期主创人员,原制片人梁红、周凌,原主持人张小琴,一起进行一场特别访谈直播,以追思李老师,这场追思会有几百万网友参加。 心理学家杨凤池说:逝者头七到五七的纪念仪式性活动,是处理哀伤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以前说是旧风俗,其实是中国特色的哀伤处理技巧,充满了东方文化的智慧。 12.12是李子勋老师的七七,杨凤池又发了一条微博:今天是李子勋老师的七七,沉痛哀悼。[流泪] 如果有亲人去世,一定要重视这些仪式,我们需要这些哀悼来处理我们的伤痛,这些仪式是帮我们疗伤的。 这些仪式甚至直接起到心理治疗的作用,以便我们以后的路可以走的更好,走的更稳。 小布什对老布什的追悼词充满轻松与幽默,让人顿时对死亡有一种豁然,但最后小布什还是难掩内心的悲伤,痛哭流涕,是美国前总统脆弱吗? 不是哭给别人看,而是为了自己,为了逝去的亲人不为你担心。哭代表一种接受、放下,哭代表一种感动、一种力量,哭代表和过去告别。 🎈🎈 ---------------------分割线-------------- 看帖如有收获,点赞是种态度——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