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单亲孩子的心声:爸妈!请你读读这篇文章!

2018-11-30 16:48:22 松果小编

  在家族系统排列的许多案例中,有些夫妻就算离婚了,但只要心中的结还没有解开,这个动力就会持续影响自己及孩子。此时孩子会出现千奇百怪的行为或发生一些事,例如与父母冲突、情绪不稳定、注意力无法集中、不想学习、跟同学打架、做出危 险的举动,或让自己生奇怪的病等等。   这是因为在孩子深层的心理中,有股强烈的力量在推动孩子让父母合好,或为父母的分开做补偿。这个时候孩子心里会隐藏地说:“都是我不好,我要背负起父母分开的责任!”   这也是很多单亲家庭矫正孩子的行为会比较困难的原因,即使我们在小孩身上做了许多协助,改善还是有限,只要动力的来源、那道锁还没有解开,纠葛的力量就会持续拉扯着,因为对孩子来说,这是他这辈子里非常重要的事,甚至是第一重要的事,正是孩子对父母的爱。正因为这股力量很强烈,却是盲目的,所以想要孩子自己走出来会很困难。 孩子:家庭的镜子  孩子就像家庭的一面镜子,会真实反映出家中的情况,其中最直接反映出的是父母的「身教」,因为孩子会模仿父母的言行及如何互动,所以身教重于言教。   除此之外,父母的深层心理状态会更深刻地影响孩子的未来,它潜移默化地传承到孩子的心灵,这是最核心的影响孩子真正学习与反应的不是表面的话语或行为,而是深层的「关系」信息。   根据系统排列大师周鼎文先生多年的观察,孩子所学习与反应的关系信息中,影响最大的来源是父母之间的关系和家族系统的关系。虽然每个孩子出现的状况、细节有所不同,但从许多家庭个案中他看到: 1.当孩子出现迷失的行为,例如不想学习、情绪不稳定、有抵触性情绪时,他反应的很可能是父母间夫妻关系的失衡或模糊。   2.当孩子出现注意力分散、依赖、易结交坏朋友时,他所反应的往往是父母双重标准、夫妻关系分裂、在家中缺乏归属感。   3.当母亲的位置缺席时,孩子容易空虚忧郁、焦虑紧张、较优柔寡断,也比较容易发生人际关系问题、难以表达自己也难与人连结。   4.当父亲的位置缺席时,儿子很容易发生成瘾行为,例如沉迷于电玩、抽烟、喝酒、吸毒;女儿则很容易发生早熟、暴食或厌食症、对成年男子有兴趣、期待有人保护。   5.当父母一方或双方想离开家或死去时,孩子在潜意识里会接收到这个信息,并以逃家、重病、发生意外危险等方式反应,严重者甚至会死亡,因为他们小小的心灵里幻想着:「我代替你走,这样你就可以留下来。」或是「我会跟着你一起走,这样我们就永远不会分开。」 整体法则:夫妻离异,父母合一 离异父母要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关键要遵循【整体法则】:父母要合一,这不是说夫妻要复合,而是要让孩子感受到「即使父母间夫妻情缘已尽,但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持续的」,因此父母要以合一的身分来帮助孩子,让孩子从父母身上感觉到父母双方仍是一体。如果有可能,请尽量让孩子与另一方互动,帮助对方成为好的父母。   就算对方有可能不在身旁,还是要在心里、态度上与提起对方时,都让孩子感觉到有尊重他的父亲/母亲,例如孩子和朋友打球打得很好、很开心,妈妈可以对孩子说:「如果你爸爸在这里,一定会很高兴。」或者孩子的成绩很好,爸爸可以对孩子说:「如果你妈妈看到,她一定会以你为荣。」透过这种方式,即使不在身边的父亲/母亲也能在孩子的世界里出席,陪伴孩子成长。   但是请注意,孩子感觉是很敏锐的,如果只是嘴上说说但心里不是真的这么想,就是有意或无意地将他父亲/母亲的身分位置排除了;而且每个孩子都有权利知道他的父亲/母亲,但往往有些父母会因为与另一半之间的冲突或分开而否认对方,或以一种贬低的方式谈论另一半,甚至不想让孩子与对方接触,这些都是剥夺孩子的人权的举动,严重违背了整体法则,孩子绝对会感觉到那个分裂。   因此,父母要在内心先合一,而且孩子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会真正信任,到这个时候,孩子的内心会自然地感觉到完整。   事实法则:请不要否定孩子父母的身分  孩子的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否认孩子父母亲的其中一方,等于无意识里也否认了孩子的一半;再者,孩子是由父母的细胞结合而来,因此每个孩子的潜意识都希望爸妈是结合的。   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研究,当人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也就是吃饱穿暖之后,心理最大的渴望就是爱与归属感,它们像心灵的食物,若是得不到,会令人感到空虚沮丧。孩子心理最大的渴望就是与爸妈连结的归属感,那是超越了一切事物的渴望,那么,孩子是透过什么方式与父母连结的呢?就是做和父母相同的事,因为透过做相同的事,孩子可以感觉「我们是在一起的」,这就是归属感的需求。因此,孩子不会去管所做的内容是什么,有时甚至是触法也不管,因为强烈的心理需求就像饥饿时只要能吃饱,去抢劫食物也可以。   因此,我们要了解孩子深层的心理需求,也就是他必须与父母双方都有所连结,这样才能满足心中的归属感需求。如果孩子对其中一方的连结有所缺乏,将会让孩子感到空虚遗憾,而最令孩子难以忍受的是父母其中一方否定另一方、排除另一方,那就像自己内在的一半否定另一半一样,结果必然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分裂。 例如,妈妈常说爸爸不好、不认同爸爸,孩子为了能和爸爸连结,会采取强烈的方式,也就是和爸爸做相同的事或发生相同的事。但因为这不被妈妈允许,所以孩子表面上会听妈妈,然而私底下会像爸爸,甚至在潜意识里跟随着爸爸的命运而不自知。   当我们否定自己的先生/太太时,我们正在给孩子什么样的信息? 你爸爸是懒惰、不负责的人,你以后不要像他一样! 你爸爸爱赌博,你不可以像他一样爱赌博! 你爸爸爱乱搞女人,你以后千万不可以像他一样!   你妈妈死爱钱,你以后不要像她一样! 你妈妈爱唠叨,你以后不要像她一样唠叨! 你妈妈都不顾家,你以后千万不可以像她一样! 我保证,这样的孩子长大后肯定会出现这些行为:懒惰、不负责、爱赌博、乱搞女人;或是死爱钱、爱唠叨、不顾家。为什么?因为他心里强烈需要和他的父母连结,但有关他爸爸/妈妈的信息却全是负面信息,他当然只能跟这些信息连结,做出相同的行为来满足与爸妈连结的归属感。   当懒惰、不负责、爱赌博、乱搞女人、死爱钱、爱唠叨、不顾家等信息充满孩子的世界,孩子还能有其他的选择吗?    有人说,我只放在心里没说出来呀!不要自欺欺人了,孩子的感觉无比敏锐,就算表面上没说,如果你心中有这些信息,一定会在无意识里显露出来,而你的孩子一定会感受到。当夫妻因为对方的行为而否定ta身为父母的身分,孩子就会和被排除的一方做出相同的行为模式。简单地说就是,当你越不尊重对方,孩子就会越像ta。   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既然与父母连结是孩子天生的心理需求,那就提供更多正面的信息来满足孩子连结父母的需求。 孩子你好棒,你和你爸爸一样真聪明! 孩子你好棒,你和你爸爸一样讲义气! 孩子你好棒,你和你爸爸一样人缘很好!   孩子你好棒,你跟你妈妈一样很善良! 孩子你好棒,你跟你妈妈一样很有爱心! 孩子你好棒,你跟你妈妈一样喜欢学习! 聪明、讲义气、人缘好;善良、有爱心、喜欢学习……如果这些信息充满孩子的世界,孩子会朝向什么方向发展呢?   因此,光称赞孩子是不够的,我们要学习真心称赞孩子身上像对方的优点,不只是称赞孩子,重点是称赞孩子「像爸爸」/「像妈妈」的地方,透过这种方式,孩子会朝好的信息方向与爸妈连结,心中对归属感的渴望也会得到满足。    与前任伴侣和解   每一位离婚后的父母,要放下过去的确不容易,但为了孩子,即使心中对另一方还有愤怒,也应该放下情绪帮助孩子与前任做连结,努力去看见前任的好,并且学习去了解孩子的需要。如此一来,不但让孩子的渴望有所归属,更重要的是,自己心中多年的冲突也在潜意识里开始得到和解,因为,当我们放下过去,同时也代表着放过自己。  就算夫妻分开了,两人仍要让孩子知道: 所有大人间的事,与你无关。你的爸爸/妈妈永远是你的爸爸妈妈,如果你爱ta、你像ta,或者你想要找ta,我都同意。这时候,孩子内在的渴望就能达成而非分裂



最后,祝愿各位天下父母收获一个完满的家庭,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到大家。


                                          



        转载自网络,作者周鼎文

                                         


       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