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父母“有毒”,如何破解原生家庭的诅咒
2018-11-27 20:25:47
松果小编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说过的一句话:
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武志红说:
家,是爱与温暖的的传递通道,也是恨与伤害的传递通道。
怎样的家庭才是完美无缺的家庭呢,不管我们怎么努力,也无法给到孩子一个完美无缺的原始家庭。但竭尽所能给一个好的家庭氛围,健康的父母。好父母都是相似的,不合格的父母却各有各的差劲之处。而有的父母,则像《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这本书里说的那样,是“有毒”的。
在这本书里,作者通过大量真实案例,分析了各种“有毒”父母和家庭的行为模式,以及会给子女造成的伤害,并提供对策帮助出身“有毒”家庭的人们,从原生家庭的阴影里走出来。
一、原生家庭对于孩子的一生来说,影响有多大呢?
有问题的原生家庭,糟糕的父亲或者是母亲,会让孩子丧失自我,失去爱人的能力,自卑,受伤却责怪自己,在某些方面却偏执,具有破坏性。
高晓松在《奇葩大会》里,首次谈到原生家庭问题,特别是和父亲之间极为不好的关系,让他在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出现了许多问题。
年过四十之后,经历一些事,悟彻了一些道理,走出了心里的束缚后,发现在那二十几年,非常执拗,喜欢较劲是因为和父亲那段糟糕的关系。
二、 哪些原生家庭是有毒的?
在《原生家庭》这本书中,将 “有毒的家庭行为模式”大概分为了以下几种典型的模式:
操控型父母——让孩子陷入“为你好”的怪圈,成为妈宝男、妈宝女
酗酒型父母——让孩子变得怯懦、优柔寡断,没有安全感
身体虐待型父母——让孩子变得缺乏信任感和安全感言语
言语型父母——让孩子变得敏感、多疑,对成功心怀恐惧性
性虐型父母——让孩子对爱情和婚姻失去信心,没有爱的能力
有些家庭是单一型的,有些却是两三种混合起来的,既酗酒又操控,还有言语或者身体虐待。有人觉得自己天生懦弱,对别人的任何要求都唯唯诺诺;有人觉得自己没有主见,有什么事情都想听听父母的意见;有人觉得自己缺乏安全感,尤其是在爱情中……其实,这都是原生家庭在作怪,是它塑造了你的性格,是它影响着你的生活。
三、 原谅的陷阱
苏珊·福沃德说:
“如果你不想办法解决自己对父母的恐惧、愧疚和愤怒,你将会把它转移到自己的配偶和子女身上。”
我们常说,“女人嫁错毁一生,男人娶错毁三代”就是这个道理。
著名的心理学家荣格用“阴影”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如果阴影一直被压制,并与意识隔离开来,它就永远不会被修正,从而就倾向于在潜意识的某一时刻,突然地爆发出来。
这就像一个轮回,幼年时,父母将自己心中的愤怒发泄到自己身上,而成年后,自己又会将愤怒发泄到子女身上。
既然一味地压抑自己的愤怒只会造成更大的愤怒,那么如何管理愤怒呢?
允许自己愤怒,不要忍
表达出愤怒
增加运动量
愤怒不是自私的表现
把愤怒转化为动力
四、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非辩护性回应
苏珊·福沃德告诉我们,要学会使用非辩护性回应。
1 不生气
无论父母提出多么不可理喻的要求,这时候,你不能生气。你一生气就彻底将主动权交到了他们的手上,他们将会主宰整件事情的发展。同时,也不要有愧疚感。本身自己的事情就要自己来完成。
2 表明自己的立场
什么对你来说是重要的,什么愿意做,什么不愿意做,什么有得商量,什么没得商量等等。只有明确了自己的立场,才能在与父母交流时坚持自己的立场。
3 不能说“我不能”
可以把“我不能”换成“我还没有”。
试着幻想父母一下正在批评贬损你,要学会使用非辩护性回应。一旦你生气、道歉、解释或者试图说服他们他们改变主意,那么你就给了他拒绝满足你要求的权利。
五、直面过去,与父母对峙
当我们梳理清楚自己的情感和责任,就要面临对重要的环节——与父母沟通了。
书中提到沟通分为两种:写信和面谈,具体采用哪种方式根据家庭情况自主选择。我们可以通过写信告诉父母以前从未说过的话,内容包括:
这就是你曾经对我做的。
这就是我当时的感受。
它就是这样影响我们的生活。
这是现在我对你的要求。
如果采用面谈的方式,最好选择一个先对私密的地方,你可以尽情地表述自己的情感。在面谈之前多演练几遍,预设可能出现的各种场景以及自己的应对方法,不管父母的反应如何,都尽力将自己的情感表述完整。
最后,不管采用写信还是面谈的方式,与父母沟通的结果有以下三种:
A、父母表示理解,承认自己的错误,为他们的行为道歉。这是非常理想的解决方式,努力和父母共同建立一种不那么具有毒害性的关系。
B、父母没有做出改变,又回到老样子,那么我们和他们保持联系,但不要抱有太多期望。
C、无法与父母沟通,他们拒不承认自己的错误。那么就要考虑是否放弃与父母的关系,实验性分离。
我们要相信原生家庭无论好坏,都不会禁锢我们一辈子,最重要的是我们要走出受害者的位置,行动起来,不让那些糟糕的影响永远局限了自己的人生。
孔子曰: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从家庭和谐、亲情角度,孔子这句话说得特别有道理。
纪伯伦曾说过: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家,是爱与温暖的港湾,也是恨与伤害的通道。让我们理解人性多样,唯爱自然,要尽力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择善除恶,回归人性最原始的爱与责任,构建自己自由且自信的人生。
因为爱是一种本能,就算原生家庭再糟糕,你要相信,你依然有爱的能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