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要求懂事,是成人的惰性 刚认识G的时候,是我第一次以一个辅导老师的角色面对孩子们。 从某种意义上说,G是一个特别讨老师喜欢的学生,辅导老师的工作是督促学生的学习,而他在学习方面并不需要老师太费心。 孩子的“懂事”是一件非常受人喜欢的特质,“你孩子真懂事”“你的孩子真省心”这是生活中我们常听到的对孩子的赞美,学生懂事有时候也会给老师一种“我教的还不错”的错觉。有时,我们把孩子的懂事看做父母或是老师教育的成功。 学生中也有非常顽皮的孩子,这些孩子往往会让老师不时的体会一把被挫败的感觉,让自己觉得不是个好老师(好父母),也难怪人们不喜欢孩子顽皮。 回想我自己,大概我就是个懂事的孩子,我爸多次用炫耀的口气告诉别人我小时候的一件事:和亲戚家的孩子一起到了饭店,他们在向父母要各种零食、饮料,我老老实实在旁听话的什么也不要,特别懂事,不攀比、不添麻烦。 懂事,其实是一种很深的绝望,你知道你发出的渴望,你的声音被父母捕捉到,得到的不是被满足,而是失望,忽视,否定。 要求孩子懂事,是一种成人的惰性,要求孩子懂事的背后是“我太疲惫,让我省点心。”“没法再给予你更多的包容,请快点长大。”“你的顽皮,让我觉得自己不是个合格的父母。”“你不懂事,让我担心你的未来,充满焦虑。” 充满好奇心,好动,这是孩子的天性,而在“懂事”的旗帜下,孩子听从自己的内心感受,转而强迫自己满足成人的期望,却可能让孩子束缚在别人眼光中。 1,渴望,却又选择疏离 随后的接触中,察觉G身上具有一些懂事的孩子所具备的特点:对批判的敏感,对关系的疏离。 G会很积极的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做一个还学生该做的样子,却缺乏对知识深入了解的渴望。因为支撑他学习的动力,是老师和父母的认可,比他人优秀,而非他喜欢学习,学习的过程也让他感到疲惫。 在班级中布置一些高难度的题,其他学生即使是班上最顽皮的学生都会去尝试解决,但G却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常选择旁观。他的内心恐惧如果自己努力去做,却失败怎么办?那代表他无法获得认可。在没有把握或者有失败可能的情形下,他往往选择拒绝行动。 另一方面,G与同龄人的交往总是显得不那么亲密。 懂事,代表这样一种行为模式:阉割自己的欲求、压抑自己的负面情绪,来实现别人的期望以便换取他人的认可。 这种行为模式下,和人交往做事都是十分疲惫,他总是在压抑自己,做每一件事都是为了别人,甚至说与人的关系越亲密,他会感到越疲惫。所以,即使他如此渴望和别人建立亲密关系,那种被压抑的疲惫感和对不认可的恐惧,驱使他们拒绝和别人建立深入的链接。 3,治愈,从任性开始 “爸妈更喜欢妹妹,因为妹妹会讨好父母。” 某次团体课,谈到了讨好这件事情,孩子讨父母欢心,我们通常会认为孩子很贴心。我们却很少去思考,人在什么情况下才会讨好别人?在不确定对方是否爱自己、害怕被伤害的情况下,人才会选择讨好别人。 人在确定被对方所爱的时候,会是一种什么状态?用在恋爱中的一个词汇叫做“作”,也就是说人会放飞自我,在她面前展现真我,无论是好的一面还是坏的一面都大胆的展现出来而不用顾忌对方会因此而抛弃自己。 反之,不确定一个人是爱自己的时候,人会努力地在对方面前,展现自己好的一面,迎合对方的期望。 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当来访者开始攻击你、否定你时,治疗开始真正的起效果。 他在你面前开始感到安全,确信无论怎样都是被允许的,他开始表达自己真实地感受,他内心的愤怒、不满开始表露,来访者会出现退行的现象,仿佛重新变成任性的儿童,忘掉了顾忌别人的眼光,完全真实的表现着自己的感受。 G在心理团体中,表现出完全不同于日常学习时的状态,他不配合,他开始出现破坏团体的行为。从懂事到开始出现任性的表现,把曾经压抑的情绪,在团体中进行了一次释放,一个情感的排毒过程。 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不难回忆,但当时产生的或崩溃、或哀伤的情绪却很难再现,被埋藏得死死的,而这部分才是对此时此刻产生影响的力量,尽管事情已经过去,这些感觉成为我们的一部分,因此被隐藏的负面情感,我们与人建立的链接质量越糟糕。 “愧疚是最大负能量;任性,是最被低估的美德。”治愈,从任性开始,从你所有的情绪都被允许表达开始。 【青峰,专业心理咨询。】
【解析】治愈,从任性开始
2018-11-25 16:36:45
松果小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