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症状背后都有一个话语的维度

2018-11-23 13:59:53 松果小编
每一个症状背后都有一个话语的维度。 在精神分析家眼中:精神分析家对所有的症状都给予同样的关注,并不只是简单的区分。 精神分析认为症状是为了逃脱痛苦。 在孩子发育着成长道路上:有一种力量阻碍着孩子发生变化。 这个便是:内在冲突。 例如有的一种癔症性的手瘫痪。 在意识层面,他是不能做事情的,但在潜意识层面,他又是可以做事情的。所以这个冲突就造成了妥协形成的过程。 最后的结果便是我手坏了,所以不能做了。 例如:对焦虑和社交恐惧的被分析者而言。 我想社交但是无法社交或者我讨厌社交,所以我不能社交。 妥协形成的结果就是我无法社交,是因为我还能社交,但我没那个社交的能力。 而孩子所表现出来的这种话语是需要被解读的。最常见的解读就是:孩子不愿成长。 可是孩子究竟在逃避什么呢。 这对于每个孩子来说。都不一样的。 所以这个才是我们需要去探究的问题 在温尼科特眼中,他认为:孩子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能够独自发展。孩子总是和周围的环境有着情感上的联系。 例如总是依赖妈妈。 这个时候才能够去考虑其发展和成熟的概念 而如果一个孩子的问题,不考虑他的文化环境。刚无法考虑这些概念。 孩子的抗议举动,在这种文化下,可能是异常的,可是在另一种文化下就是正常的。 例如ADHD的孩子主要表现为多动。 有这样一个ADHD的孩子,他的妈妈。 是一个抑郁的患者每天等他出门时妈妈躺床上,当他回家时妈妈还是躺在床上。为了让妈妈活过来。但他又无法直接的去告诉妈妈,你要活过来。于是。他的ADHD特征便显现出来,让妈妈不得不被动活过来。可以说是他的多动拯救了他的母亲。 所以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情况:抑郁的父母总是有着兴奋的孩子(ADHD)。其实在他们的家庭环境中,这个孩子是非常健康的一种状态。 我们换一种理解,如果孩子总是在拒绝任何事情,是不是她的父母无法拒绝任何人。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个案都是带有独特性,都是完全不同的。 当然除了反应性的特征之外。 还有神经系统的问题。 任何的简化或者片面的结论都是错误的 在精神分析家眼中孩子的正常和病理并不是截然不同的和可以被区分的,在这中间并没有一个严格的界限和标准,可以将它们区分开来。 没有完全的病理和完全的正常。 比如,一个是正常的,一个是病理的。正常和病理其实是相互重叠的。 在精神分析家看来。孩子的发育过程本来就是冲突的过程。冲突就是成长。没有冲突就什么都没有。 一个看起来完全正常的孩子,他有可能实际上是病理的,因为他可能压抑了冲突,只是单纯的再模仿别人要求他表现得正常而已。 而所有的病理性的孩子。我们都可以称之为超级成熟的正常的病理状态。因为他们以正常病理状态去很好的反映了一个不正常的环境和系统。 ——from Claude Schauder 摘要 桑榆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