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为什么心不甘情不愿的你还要去讨好别人?

2018-11-10 14:42:44 松果小编

        前一段时间我接手了几个相对特殊的案例,给我感触特别深的是在高中阶段的许多孩子不同程度存在人际关系敏感的特点。这个月月初我想要把近期心理咨询的会谈内容和评估报告进行整理,但是由于手头上还有其他一些工作,整理材料的工作做得并不深入细致。昨天晚上有个小姑娘找我寻求帮助,希望在处理人际关系问题上能听听我的观点和建议,于是我答应了这个小姑娘,写了这篇文章。我的文字功底不好,笔触也不够细腻,不能一眼看过去就打动你的心,是好文章还是坏文章请大家各自评判。准备不足,写得不好,大家也凑合着看。我的目的不在于说服大家接受我的观点,只是希望能给和这位小姑娘一样需要帮助的人一点慰藉,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 1      小A是一名高三的学生,比班上其他孩子要大2岁。和他聊的过程中,我感觉到他在极力让自己看起来要比其他孩子更成熟。事实上他经历确实会把人"催熟",很小的时候小A的父亲就去世了,一直是母亲在抚养小A。小A也很懂事,明白妈妈一个人支撑家庭很不容易,从上初中开始小A就会去县城里找些工作,挣钱补贴家用。今年暑假,小A挣了五千块钱,给了母亲四千,剩下的小A自己留着。小A告诉我,他父亲去世时家里没钱,简简单单就安葬了,他希望赚了钱能请人修下父亲的墓。未来也想要好好工作,照顾好母亲。提到这些事小A的情绪都很稳定,直到提起前女友,小A哭了。小A说他一直忘不了前女友,前女友当时背叛他和他最要好的哥们在一起了。在小A看来是他自己不够优秀,所以女友选择了离开。他认为如果没有自己的存在,前女友和好哥们就能更早在一起。 2       小B来找我的时候,说话的音量很小,眼睛和肢体一直保持着一种很警觉的状态。小B说自己很长时间都没有看过自己的眼睛,也不敢让别人看自己的眼睛。平常会有和别人不一样的想法,但只要别人表明了观点,自己就会受影响不再坚持自己的看法,自己因此做一些自己不愿意去做的事让自己感到苦恼。我知道小B的恐惧症状很明显,在建立起安放松、安全、充满信任的咨访关系后,我问小B愿不愿意把让自己害怕的事都写下来,给这些事情按照对自己影响的大小排个序,小A试着做了,回想的过程中小B的脸显得紧张、不安。小B最终列出了五件让自己害怕的事,几乎每一种情况都在告诉我小B怕黑,怕一切与黑夜有关的场景。随着沟通的深入,小B回忆道:"小的时候有次我和妹妹在床上玩,家里面叫吃晚饭,我没有听到,父亲以为是我听到了不理他,还没来得及解释父亲就打了我,我当时哭了,父亲听到哭声更生气,就把我关在门外,外面很黑,我怎么哭都敲不开门,我现在还记得当时害怕的感觉……"听到这大家都会想到,小B害怕的是被父母抛弃、害怕的是没人能帮自己解除恐惧和焦虑的情绪,体验到的无助感和与黑夜相关的情景自动联系了起来。         提到"讨好"两个字,给大多数人的感受就是委屈了自己。很多人在解决人际关系冲突时,会习惯性的选择一种对自己不好的方式去对别人好,通过压抑自己来换取别人的关注和认可。讨好别人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认为自己在受伤害的同时有讨好对方的责任,另一个是否定自己的同时需要别人的认可。前者会认为自己在维持稳定的人际关系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其主要表现在于想要对自己亲近的人负责,甚至对所有人负责。对他们来说,疏离背后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是难以预估和无法忍受的,这样的焦虑让他们无所适从,这时候讨好就成了最快摆脱痛苦、避免焦虑的最好方法。后者往往因为从小父母对自己的要求很严格,经常受人批评和指责却少有人从正面支持和鼓励,在个性中伴有一些自卑。对于他们来说,人际关系一旦出现问题便会把错误归咎于自己,总会觉得是自己做得不够好,认为只有自己做出改变去讨好别人才会受到别人的认可。        其实这两种目的虽然表现形式上有些差异,一个看起来好像更加自信,觉得自己该做一些承担责任的事,另一个看起来有些自卑,觉得自己不该犯错,要改正。但是从深层次看两者反映的问题应该是一样的,都害怕自己会被人抛弃,觉得没有人愿意和自己亲密。       从长远看,讨好实际上是一种回避的态度。我们明明知道有些事对自己不好,却选择忍一时的委屈,换一时的安定。忍一时不是宽容也不是原谅,饮鸩止渴罢了。那些我们想要逃避的困难和伤害,就如同一颗颗地雷在我们心底扎根,你永远不知道在未来的某一天引爆一颗会带来多大的连锁反应。        很多人在进入一个新环境时,总希望给人留下好印象,开始自己勤勤恳恳,别人也纷纷赞扬。可慢慢的大家对你的付出习以为常,鼓励和赞扬越来越少,反倒是稍微有些没做好就招来非议。渐渐地你觉得付出却不被认可,也就不那么努力。想要给别人留下好印象的你却因为不能始终一贯成了大家最讨厌的一类人,被贴上了“装”的标签,违背了自己最初的愿景。 讨好真的是一种一了百了的策略吗?你知道自己讨好别人背后的心理动机是什么吗?讨好别人,别人就会满足你的心理需要吗?这些问题可能你以前都没有想过。出现问题——选择讨好,这样的思维逻辑和行为模式早已成为你处理矛盾和冲突的自动化过程。如果讨好别人是一件让你感到难受的事,你就应该停下来好好审视一下自己,回答自己真的非讨好不可吗?         人际交往讲究策略,回避和激化矛盾是我们选择保护自己时常采用的两种策略,这两种策略好不好,有没有效,我想你只要使用过就会对这两种策略有比较全面和深刻的认识。很多时候我们面对困难会有一种糟糕至极的体验,自动化的加工会让我们陷入思维定势。我们在痛苦和焦虑时,也常常限定自己的思维,总觉得事情就该以某种特定的方式解决。很多人面对困难总会迫切的想要知道最简单最直接的解决办法,可这么诱人的答案去哪找呢?我的回答是不要停止思考。在我看来一个问题思来想去没能发现新角度、新观点、新方法便是停止了思考。解决人际关系问题的策略也需要思考,我们可以通过把自己的想法整理成文字,通过文字呈现自己观点的过程能够让我们对自己和自己所处的环境有更清晰的认识,也能发现自己存在的逻辑错误和不合理的信念。试着通过文字试想每一种策略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找出自己觉得舒服,适合自己的人际交往策略,并勇敢地去承担一切可能的结果。        高中阶段学生的一个核心问题是自我同一性的发展。自我同一性,即青少年同一性的人格化,是指青少年的需要、情感、能力、目标、价值观等特质整合为统一的人格框架,即具有自我一致的情感与态度,自我贯通的需要和能力,自我恒定的目标和信仰。简单来说就是要回答自己过去是怎样的、未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现在需要要怎么做这三个核心问题形成稳定的人格结构。         对于很多孩子来说,自己不安全的依恋模式早就已经形成,面对新环境、新挑战,旧的行为模式会出现很多不适应的现象。孩子主观上会体验到不被理解、不被需要、不被认可、不被接受,孤独和无助的情绪。尤其学校生活让孩子的人际交往局限在一个班级、一个寝室,人际直接交往减少,情感联系淡化。加之多数家庭关系并非那么稳定,孩子与父母少有沟通,很少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支持。可以说快速发展的社会给孩子的成长提了更高的发展目标,应对在学生中日益凸显的人际关系敏感的问题,需要更多的人的努力。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