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弱,期待你的超越

2018-10-25 23:22:00 松果小编
我们最不愿意示弱的时候往往是因为担心失去控制想显得强硬的时候。 ――马歇尔.卢森堡 家长的养育模式从一端娇纵到另一端控制,中间最佳的模式是民主。因娇纵与控制的程度不同,养育模式千差万别。今天主要说说过度控制。 前几天看了一篇关于名艺人朱雨辰的报道,我印象里最帅气阳光的朱雨辰,年仅39岁,面容憔悴,表情焦虑,身材失控,至今未婚。朱雨辰的姐姐也至今未婚。什么原因,不客气的说是被妈妈的爱害的。 朱妈妈现在七十多岁,仍然每天四点起来给儿子熬梨汤,在她的观念里,养儿子跟养猪差不多,她不知道人跟猪的区别,所以总是一脸天真:我喂你吃饱喝足,事事不用你操心动手,你有什么不满意的? 朱雨辰不是个例,生活中类似的事比比皆是。一岁的孩子蹒跚学步摔倒了,妈妈跑过去扶起来;一岁半的宝宝把玩具球扔出去,爸爸颠儿颠儿跑过去捡回来;两岁的孩子想要自己拿着水杯喝水,奶奶不放心怕烫了给扶着;五岁的宝宝想要自己穿衣服,宝妈急着上班代替了;小学初中的孩子,兴趣班被父母安排了;高三的孩子想读自己喜欢的专业被父母威胁了;大学毕业的青年工作被父母包办了;三十来岁的儿女被父母催婚了……一路走来,这些以爱的名义的伤害包裹着美丽的外衣“我都是为了你好”。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下面两层需求是生理的需求和安全的需求,上面两层需求是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包办控制过度满足了孩子的低级需求同时剥夺了孩子的高级需求。包办控制是对孩子的不信任,小时候不相信他跌倒了可以自己爬起来,不相信跑掉的球他能自己捡回来,不给他机会锻炼自己穿衣服,长大后他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懂感恩不负责任不能回报社会……他连做自己都不能,又何谈自我实现? 面对控制型父母,孩子也有本能的反抗。第一叛逆期在一岁半到三岁,孩子最常说的话是“不”、“我自己来”。他想自己吃饭,尽管可能又慢有掉饭粒;他想自己系鞋带,尽管可能打成死结;他想自己画画,尽管可能只是涂鸦……他只想证明一点:我行。如果这时候的孩子有一对强势的“万能”的父母,那么孩子会发展出第二个逆反期――叛逆的青春期,每一个叛逆的孩子都有一个听话的童年少年,每一个叛逆的孩子都有一对控制型父母。所谓的叛逆,不过是要找到自己,再争取一次机会证明“我行”。 这就引出了学生在校表现不理想的第二种情况――权力之争。孩子与父母的相处模式必然会影响他与老师的相处模式,在家里找不到自己的价值,他希望在学校里努力一下试试。我想画红颜色的树,我想画带翅膀的鱼,我想给“该”组词“活该”,我想把我不喜欢的老师写进作文,我想踩着铃声进校园,我想一步两个台阶上楼……你看到的是不守规矩,我看到的是他想做自己,他真的只不过是想做自己而已。 面对这样“另类”的孩子,比较常见的有效的办法是民主,班级干部大家无记名投票选举,搞活动之前集体讨论规则,充分尊重他无伤大雅的言论,等等。他只想要发言权,未必非要被采纳,他只想证明自己是有价值的。 还有一种更艺术的方法是示弱!孩子想要自己系鞋带,努力很久也没做好,他会急躁也可能会求助。妈妈怎么说?我也不擅长系鞋带,咱们一起看看怎么能战胜它。带孩子去超市买了两样东西,孩子走累了想让你抱。妈妈怎么说?是啊,今天走了很多路妈妈也累呢,真希望有人能帮我拿一个小件东西呀。要收五十多本作业真是个不小的工程,谁能帮我做好这件事?老师不擅长写景的文章,谁能试试给同学写个范文?就连韩愈的《师说》里都说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再有本事的父母和老师,控制过多最多培养出一个“赝品”的你,要有示弱的勇气和度量,孩子,我期待着你的超越!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