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过度指导的孩子 不会有自信更不会有创新

2018-09-28 17:50:40 松果小编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国人天生喜欢做“老师”,喜欢指手画脚,以自己的观念为准,凡是不同于自己都是“错”,只有相一致才是“对”的。这一点教育行业是重灾区,在教育行业,一个完全不懂教育的业外人士,可以对教师或教育指手画脚。这其实是非常危险的。 就如俞敏洪说的,如果中国的高科技由科技和观念都落伍于的老一代领导,这将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同理,如果教师由没有学过教育的家长或社会上闲杂人等随意发声指点,那么中国教育会不会更危险? 在教学的过程中,常遇到接受能力相对差的学生,我耐心地一遍又一遍教,却发现越教学生越没有精神,而且动作也越不标准。这让我很挫败,很窝火。 之后,我学会了“暂时放一放”,当某个动作学生学了三遍还不会,且身体出现僵硬时,我就笑着对学生说:“我们暂时不练这个动作,你先回去想想,隔天再练,说不定就会了。” 学生原本的愁眉苦脸,顿时笑颜绽开,僵硬的身体即刻松软,欢乐地说:“好的,谢谢老师。”然后蹦蹦跳跳找其他同学练习去了。 我发现学生之间组队练习更放松更大胆。除非有学生主动提出需要我帮助示范动作,我才过去指导,由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强,指导效果也更明显。反之,如果是我主动挑刺,并纠正动作,学生们就会很不自在,且流露出胆怯的神色。 张德芬说,不被邀请的劝诫是对对方的贬损。这句话用在教育里似乎有些过,但不被学生邀请的指导一定是被动的,甚至带有“侵入性”的。 在国内,由于老师太喜欢给出标准答案,与标准答案不一致就是错,导致学生思维被禁锢,思考空间狭窄,加之老师的强势指导,学生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创造性。 不仅仅在学校被过度指导,我国学生在家里也一样。 武志红曾写过一本书《巨婴国》,指出中国的大多数成年人,心理上是婴儿。婴儿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己的标准为标准,以自己的喜好为喜好。所以中国的家长基本都以自己仅有的一点人生阅历或知识经验来规范孩子,要求孩子按照既定轨道前行,稍有偏离则当头棒喝。久而久之,孩子就小心翼翼地活成了家长的翻版。 与之相反,美国的教学采取的是观察、发现、思考、辩论、体验和领悟的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资料、得出结论的技巧和知识。虽然他们学习的内容可能不够深不够难也不够广,但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了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并且因为学生自己领悟的知识点,不仅终身难忘,往往还能举一反三。 于是,也就不难理解,为何美国能在基础教育质量被公认为全球竞争力不强的情况下,其高等教育质量却能独步全球,美国科学家的创新成果层出不穷,始终引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