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用“伤害”去寻爱。
2018-09-21 11:04:22
松果小编
1, 需要爱≠脆弱
华山栈道跳崖事件的一个月后,一名21岁的少女在峨眉山景区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女孩在自己的遗书中写道“很多人把抑郁症当成脆弱,想不开。我想说的是不是的,我从来不是个脆弱的人。”
“往外看的人是在做梦,往内看的人才是清醒的”用荣格的话来说,“抑郁症”是内倾思考的一种形式,是一种清醒的状态伴随着痛苦。
抑郁是触及真实,当你对自己有不满时,开始审视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放下了伪装,你开始有了各种怀疑,开始察觉人际关系很虚假和虚伪,知道哪些所谓的亲人朋友并不真正的认可你,许多曾深信的变得不再可靠。对此,你无能为力,找不到出口,就会陷入一种抑郁状态,抑郁是一种压抑的愤怒,对生活的叩问。
抑郁的痛苦来自哪里,来自对爱的求而不得,对温情的求而不得。
这个世界上从不缺少“为你好的人”,也不缺少“告诉你什么是正确的人”,唯独缺少一种最珍贵的人——感受着你的感受并尊重它的人。
2, 这世界缺少“懂你”
此次事件发生以后,出现一些这样的言论:
XXXXX:管你什么,要死,在家死。狗屁抑郁,脆弱的一逼。
XXXXX:抑郁是所谓公主病后遗症吧。
很多人都会认可这样一种观点——网络上的喷子是生活不如意寻求发泄的一群人。无意的中伤别人,对美妙情感的藐视,来自潜意识里求而不得的愤怒。
不能承认对爱的渴求,因而不能积极创造温馨的关系,总是莫名的愤怒。伤害别人的背后是在说:“TMD,老子也没被爱过,凭啥给你爱。还用痛苦胁迫我给爱,死了活该,别TM烦我!”
很多逆反的孩子,也曾从父母的口中听到类似的话:“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死了我也不管,就当没生你这个儿子/女儿”
这样的言论并非是网络专属的现象,也充斥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个角落。
当妻子因为缺少丈夫的陪伴而痛苦,或听到老公对她说:我挣钱给你花,你不需要工作,你还想怎样?
当孩子渴望父母尊重自己的情绪时,或听到有人对他说:你知道你现在的生活比起我们小时候是多么幸福吗,好日子过多了惯的毛病,哪来那么多事,你的任务是好好学习。
你每做一个重大的决定是都会有人认为:好好地生活不过,多少人羡慕你的生活(有个关心你的父母,有个有钱的老公,有个漂亮的媳妇等等),你就是自己作,吃饱撑的。
这就是大多数人生活的真实状况——没有懂你的人,没有重视尊重你情绪的人。甚至当你追求精神满足时,有人会对此嗤之以鼻的讽刺道:能当饭吃吗?就是矫情。
3, 被扭曲的“寻”爱
抑郁是用痛苦的方式寻求爱与温情,寻求这些本是人光明正大的渴求,却只能用扭曲的方式来表达。这是上周团体心理课上,感触最深的一点。
传统的观点里流行着很浓厚的苦情文化:不苦不值得被爱,不惨不值得认可,我傻傻被伤害,所以大家该珍惜我。大众喜欢、文学和影视作品也喜欢刻画这样的故事:一个人默默的付出,被误解、被伤害、受委屈,却百死我尤未悔。似乎不遍体鳞伤,不百虐千殇,便不足荡气回肠。
需要被关注的人,少有人主动的表现自己的优秀,而会发出讽刺:你看ta,就爱出风头,一点也不顾及别人。(我这么体贴忍让,却没人关注我,好惨)
缺乏尊重与自信的人,少有人坚定的维护自己的界限,而会抱怨说:你看,我早说过了吧,他就是不听我的,活该。(我的意见这么正确却不被尊重,好惨,对方失败是老天爷长眼)
期望爱与呵护的人,少有人会直接表说自己需要什么,而会指责:我对你那么好,你怎么这么无情,你怎么这样……(我牺牲那么多,他却不主动爱我,太惨了,我为我受到的不公而愤怒)
在普遍缺乏温情的生活中,用悲情让别人产生内疚来补偿自己,用指责控制别人按自己的要求行事。这是一个人情感世界遭受痛苦,是一个人对爱的匮乏,它的本质是“寻”爱,一种扭曲的“寻”爱方式。
4, 不公?轮回。
当某个孩子,表述自己的伤心事。另一个孩子跳出来说:切,那算什么,我爸妈还……
当一个孩子认为自己被忽略时,又会有孩子说:你还被忽视?父母最关心你了。
“谁多发了一块糖”,“谁犯错没有被发现”,“老师对谁微笑的更多”,“谁坐的位置更舒服。”许许多多类似的细节在团体中都会让孩子的情绪荡起波澜,这些本质上是孩子内心希望自己得到更多老师的注意和爱护。
一个孩子对公平的需求很强烈、对不同价值观排斥强烈、或者不能很好的体谅别人的痛苦,这些都标志孩子内心对温情、认可、尊重、陪伴的匮乏。
“网络暴力”“围观者的冷漠”其实是大部分人生活的缩影,当生活中的小细节被无限的放大,一个人的冷言冷语汇聚成江河湖海时,就成为让心痛的社会新闻。
这是一个很悲哀的心理法则:被伤害的人,最终成为伤害他人的人,媳妇熬成婆,不会去反对传统的婚姻制度,反而成为重男轻女、维护儿子欺负儿媳的忠实维护者。
马斯洛把人性发展的最高状态,称为“自我实现”。这部分人很幸运,是的,我喜欢用“幸运”来形容“自我实现”的人,他们成长中遇到了一些人——他们能“看见”他们的情绪、尊重他们选择、告诉他们什么是对人生最有价值的东西。
我们不喜欢这样的社会,也不喜欢这样的生活,但似乎生活是一个不断的轮回,下一辈重复着上一辈的遭遇。从“向往美好、不断地抗争”到“无奈地接受现实,也让自己变的现实”,在某个瞬间也会怀疑,自己是不是丢掉了不该丢掉的东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