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讲道理是自私的表现

2018-09-04 13:04:05 松果小编
很多时候,我们缺的不是道理,而是一颗愿意接纳自己的心。 01 那些道理很好,但我只是想吐槽 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有位好朋友遇到了事,心情很低落,于是一边跟我倾诉,一边问我该怎么办。 接下来我便一条一条地开导她,每一条都非常认真地在帮她解决问题,朋友点了点头,但似乎并没有因此开心起来,反而又去找别人吐槽了。 生活中,你是否也遭遇过这样的尴尬? 明明是在用心帮助对方,对方非但不领情,甚至可能被你说得更郁闷。 心理咨询师李松蔚在《难道一切都是我的错吗?》这本书中提到一个关于自己朋友的故事: 他的朋友也是心理学出身,有一回某群的一个妈妈在吐槽,说孩子不回家好好写作业,每天都磨蹭到晚上十一点,问大家有没有什么办法。 群里当爸妈的立刻响应。 “一样一样,我们家娃每天都拖到半夜,被我吼得一边哭一边写。等他哭完睡了,我再哭。” “关键是现在小学布置的作业太多了,难度还大,很多题目我们大人都做不来。” “干嘛学习的事都是你来管,你老公呢?” 大家聊得不亦乐乎,但没有一个人提出实质性的解决方案。 学心理的朋友了解情况后,立刻在头脑中形成了一整套的理解。比如,关注即强化——越是关注孩子不写作业的行为,越是会强化他的这个行为等等。 于是,他编辑了一大段文字,把道理好好讲了一遍。 结果那位妈妈的回复是:“感谢!很专业。”还配上了鲜花、笑脸之类的表情。 表面上看是接受了建议,但这个原先跟别人互动得热情洋溢的妈妈,却做了这样一个礼貌和敷衍的回复。 朋友不解:这个妈妈是来寻求解决问题方案的,为什么对群里那些然并卵的建议纷纷响应,却对自己从专业角度给出的建议视若无睹? 李松蔚解释,在他的心理咨询中,有一类人属于“游客”,他们过来,只是找人聊聊自己生活中的问题,聊完了,就走了。 至于要不要改变,那是他们的事。 不是因为我们的说辞不给力,也可能是因为人家并没有那么愿意向前走。 生活中的我们也一样,有时候只是需要抱怨能被听见,有时候需要让人看到自己的辛苦,有时候仅仅只是确认自己不是世界上最惨的那一个。 别人的道理很不错,但对于我们来讲,真正重要的是跟人一起,得到认可和支持。 大多数人需要的,还是先保留一段自己的节奏,和周围的人一起吐吐槽。 02 你的好心指点,就算有理,也可能适得其反 前段时间,我报了一个心理学课程,学员全部加到一个微信群里,老师在群里发语音讲课。 上了7天的课之后,紧接着后面还有其他课程。 如果想听,需要重新报名,如果不想听,就面临着是重开一个群,还是让少数不想听的人先退群的问题。 然而,退群就意味着,群里老师讲课的语音和课后解答的聊天记录全都没有了。 有些因为工作太忙,无法在短时间内听完所有语音的人纷纷提议,另开一个群,多给他们一些时间消化消化。 结果有一位学员自告奋勇出来安抚,说不要心急,就算解散也没那么快,大家现在要做的就是,抓紧时间把没有学习的课程赶紧补上,该做笔记的做笔记。 末了,还补一句:很多时候,希望只能寄托在自己身上。 看字面意思,她这番话并无恶意,也确实有道理。 但却惹得一些人不高兴了,觉得不了解自己时间安排的人,没资格在旁边指指点点。 其实,他们不高兴的点,并非别人的建议没道理、不靠谱。 而是,这些出于善意的建议,其实也是在暗示:在时间管理这件事上,我比你更专业,你只要按照我说的去做就行了。 但是,这种暗示似乎有一点儿越界了。 毕竟,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你不了解我的工作,就没有权利对我说:“对于你的工作,你工作上的时间安排,我比你更专业。” 每个人都相信自己,拥有决定自己行为的自由,如果结论不是自己下的,而是被别人强加的,无论对方的观点是否正确,都会本能地要找回这种自由,以体现自身的自由意志。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