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写作素材来自于收听【吗吗答】App中的公开电台而写,标题是《有时候有些自卑,感觉自己不自信》,2018年6月26日,部分内容基于该电台内容进行开展写作。
自卑不自信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话题了,战胜自卑、培养自信的鸡汤随手便可拈来几碗,但效果究竟会怎么样,恐怕因人而异了,不然便不会有这么多人仍然备受这种痛苦煎熬了。与其用“战胜”自卑这个词,我觉得“超越”更合适吧。自卑之所以会如此顽固的困扰我们,很多时候可能是我们对它的态度不够友好吧?
一、自卑感从哪里来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更优秀,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里对这一观点做了很好的阐述。人生本来并不是完整无缺的,有缺陷(包括身体缺陷)就会产生自卑。
从生物角度来说,人并不是自然界完美的强者,我们没有凶禽猛兽敏锐的嗅觉、锋利的爪牙、超强的耐力等等,为了生存,我们的祖先要依托各种工具、构建工事;从个体成长角度,我们婴幼儿期对成人的依赖程度远超过绝大多数动物,慢长的依赖期让我们必须服从强者。依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无助感,而这种无助感会成为你自卑的源动力。
为什么别人表现的要比我好?既然说大家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那么为什么别人表现会看上去好很多呢?当三个孩子分别由母亲带去动物园观看老虎时,一个孩子远远的便被吓哭了,不敢靠近;第二个孩子躲在母亲身后痴痴的望着老虎;第三个孩子询问妈妈“我可不可以冲老虎吐口水”。
三个孩子表现出巨大差异,但有一点相同的是,他们都害怕老虎,不过是因为教养方式和经验的不同,导致了不同的表现形式罢了。
我过度的自卑从何而来?大家都会产生自卑,但程度很差异很大,为什么我的程度会这么深呢?这种差异主要源于幼年时原生家庭的教养方式。绝大多数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无私的,然而爱的方式却各不相同。
常常见到这样的父母,期望孩子取得更好的成绩,总是提出更高要求,而不敢肯定现在的成绩,让孩子形成一种自己永远达不到要求的意识,有一种高高在上的完美需要努力去追逐,而自己总是无能为力。也有的父母因生活窘迫或为了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有形或无形地把生活的压力传导给孩子,让孩子早早背上不如别人的标签。
诸如此类的消极教养方式让自卑的理念弥散生长。随着年龄增长,个体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这种自卑的理念如魔鬼般固着在意识中,还会在消极性生活事件中得到强化。(相反,如果能有一个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也会弥补一些早期教养方式的不足,不同程度缓解自卑感。)
二、自卑并不是十足的恶魔
追求卓越是人生来就有的内驱力,而自卑感告诉我们什么是卓越。祖先知道自己的缺陷,所以发明各类工具修建各种工事抵御洪水猛兽。先贤知耻而后勇、知不足而后学,成就自我价值。自卑感使我们时刻保持清醒,不失斗志。
自卑感为什么会成为前进的阻力?很多时候,我们因为自卑,让自己在优雅的舞台上成为了跳梁小丑;因为自卑,与诸多追求卓越的机会失之交臂……我们不敢争取、不敢表现、甚至不敢参与,有时候别人的肯定与赞许也不敢相信是正的,稍有成绩便“压力山大”,生怕承担不起来之不易的“殊荣”。
每当想起这些都要痛恨“自卑”这个罪魁祸首,然而,这一切真的是自卑赐予的吗?还是我们妄图去维护一个我们不曾拥有的“完美自我”呢?
三、我应该怎么办?
自卑感是每个人都会有的,只是强烈程度不同,对待态度不同。既然自卑感不可避免,盲目地排斥似乎只会徒劳无功,甚至会加重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与其去战胜不存在的敌人,不如与自卑感握手言和。
不去苛责原生家庭或童年经历。相信很少有原生家庭喜欢看到你过的不幸福,我们的父母初衷也都是好的,他们也是原生家庭的孩子,我们也会或者正在营造一个原生家庭。我们无法改变的过去的局限性,活在对过去的苛责之中解决不了任务问题。一个原生家庭的教养方式也折射出父母生活的不易和幸福感的欠缺。
别人和我其实没有多少不同。如果你用心观察一下身边做的比自己好的领导或者同学同事,会发现他们也会在有些时机和场合里表现的局促不安,也会脸红不好意思,并没有谁能做到永远的得心应手,不过是他们的经历阅历丰富一些,或是准备充分一些,通过个人的努力克服了自卑感带来的消极影响罢了。
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撕掉虚伪的面具。往往让我紧张不安的是担心自己的能力不足以应付即将到来的挑战,担心自己会出丑,会被别人嘲笑。与其说这是自卑感造成的,倒不如是你给自己画了一个理想的自我形象,千方百计去维护,生怕你的表现会给这个理想形象抹黑。
因为我们都不完美,所以大家都在努力着,留下残缺的形象,那才是真实的自我。我要通过这一次次的挑战,来塑造更加完美的我。我不是通过舞台来展现完美的,我只是要把握一次次的机会,告诉周围的人我的努力,表达属于我的思想,或许的我思想能引起你的功名,为你带来价值。
顺其自然、为所当为,与自卑感共存。我改变不了,就要允许她们的存在;我可以改变的,也允许它们有一个改变的过程。在不完美的生活中,充满不确定的现实里,把我有限的精力投入到当前的需要做的工作中去。自卑感如同我的影子,时时刻刻存在着,我关注的越多影子越会影响到我的工作和生活,当我专注于手头的事物时,影子不过悄然相随。
不垢不净,感恩自卑的警钟长鸣。古人告诉我们,知耻而后勇、知不足而后学,“耻”与“不足”,就是自卑感告诉我们的,我们是纠结于自卑感为什么要告诉我们这些,让我们不安呢,还是要做到“勇”和“学”呢?恐怕答案不言而喻吧!《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有一句简单的经文蕴含大智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没有残缺就没有完美,没有自卑感就没有追求卓越的方向。心存感恩时,自卑感便自然助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