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赚不来,因为花得不够爽
2018-08-09 22:06:18
松果小编
上周看了电影《西虹市首富》,小编吓到了。因为一直念着要赚钱的小编,突然发现在很多很多的钱面前,如何在1个月内花光这些钱,小编是惶恐的。对钱的恐惧,自然就赚不到钱了。
听起来有些悲哀,为了离悲哀远一些,小编开始思考总结:
钱不是挣出来的,而是花出来的。在电影里,王多鱼开始肆无忌惮地花钱,投很多不靠谱的资,钱反而又回来了。10亿,变成20亿。
有人可能会说:这是电影。在生活中没有钱,你怎么花?
这是一个好问题。这也是很多人的思维定势,往往觉得自己没钱,花钱的时候总小心翼翼,犹犹豫豫,花了又后悔。但是,天热,全家在外吃一餐饭的钱你没有吗?女人为自己买一件好衣服的钱没有吗?
这个钱你有,但是你觉得没有。觉得没钱花的理由,总有千千万,理由就不多说了,免得跑远了。关键是,你觉得没钱花,自然就不会让更多的钱进来。
所以,钱是花出来的,这“花”在于花的气魄,就像王多鱼大手大脚、毫无顾忌、慷慨无悔地花钱一样。但花钱的气魄从哪里来?王多鱼心里有了300亿,10亿自然就不在话下。
而这300亿象征着一个人的底气、见识和格局。一个朋友带着儿子看完电影后,儿子问妈妈:妈妈,你会不会在10年后告诉我你有300亿的家产,让我继承?妈妈笑着说:你怎么知道?其实你就是一个富二代。
能问出这个问题的孩子,300亿,也许妈妈早就放在他的心里了。
回到“为什么有的人总觉得自己没钱?”这个问题上来,听听曾奇峰老师是怎么给钱做解释的:
1
第一,钱涉及到权力。比如你的上司,他有权扣你的钱,而你没有权力动他的钱,这就会让人很不爽。很多人在乎的可能是这个,主动和被动的感觉。
2
第二,钱涉及到自我功能的延伸。非精神分析的逻辑是这样的,因为我从事的职业,或者别的什么原因,导致我没有赚到足够的钱。但是精神分析的解释是倒过来的,因为我不想赚这么多的钱,不想有如此大的权力或成功,所以我对自己设了很多陷阱,让自己不得到太多钱。
我取过一个人格障碍的名字叫做“无钱型人格障碍”,跟钱过不去,不敢充分满足。想一想好多一辈子穷的人,他们肯定有人格障碍的问题。甚至有人劝一个年轻女孩找对象,都要考察一个东西,凡是成年之后超过两年还很穷的男人不能找。因为他让自己两年都没钱,实际上是自虐了,会导致人格层面的改变。
3
第三,钱也是性能力的延伸。金钱还事关独立与自由,没有足够多的金钱,人是可能被限定的,我们可以解释成他不敢要太多的自由。然后钱也跟爱有关,结婚纪念日买十五万的钻戒什么的,它可以表达爱,但是当然了,钱不能购买爱。
4
第四,钱是可能用来挑拨或者隔离我跟别人的关系的。比如还是刚才上面那个例子,如果你赋予上司扣你的几百块钱以生死攸关的价值,你就可能会杀人对不对。的确有人为了钱杀人的,这时钱成了武器。但这是一种价值倒错,把钱看得比其他东西重要,比如生命啊,爱啊。
5
第五,钱可以用来控制和攻击别人。比如爸爸妈妈在孩子已经很大了以后,还每个月都给他们钱,有点在用钱建立关系,用钱来显示自己很强大,孩子如果需要帮忙,给钱没问题,但不需要帮忙的时候,硬塞给他们,就可能会让他不舒服。从人性来说,我得到了别人的东西一定会想回报的。如果单方面给,接受的那一方没有想到回报的话,那他的自我功能就被破坏得太厉害了。那怎么回报呢,有两种办法,第一是以钱换钱,第二种就是出售自己的主权。
6
最后,钱还跟自恋有关系。有人说他最喜欢被人骂的一句是“你有钱有什么了不起”,这可能是唯一的被骂得很爽的事。
最最后,再附上曾老师的一篇谈钱的旧文——
问世间钱为何物?

跟食色相比,人对金钱的欲望,肯定不能算是与生俱来的天性。3岁的小孩,在过年的时候会伸出手说“恭喜发财、红包拿来”,红包到手之后,就会把钱扔掉,只留下红包来玩。对他来说,尽管钱也是纸,但其色泽、样式和不能装东西的特点,都不具有吸引力。
钱对成年人就不一样了。即使智商低到只有50分,也知道钱可以换取几乎一切东西。在对人进行分类的多种标准中,钱的多少,甚至比国籍、肤色、男女、美丑等更重要。比如在说到一个富人的时候,有钱这个特点,往往会使人忽略他的钱之外的一切个人的特点。
看着每天早上熙熙攘攘上班的人群,你可以相信,这些人全都是为了那个被贬称为毒物的东西。对没有上百万的存款的人来说如此,对有一生都用不完的银行存款的人来说也是如此。对后者来说,虽然新赚的钱不再直接跟他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盐有关,却跟另外的东西有关,比如荣誉、地位或者消遣。
钱的名声一直都不太好。这也许是最大的千古奇冤。钱只不过是人所制造的所有金属品或纸品中间的一种而已,却被赋予了太多的负面形象,只要是有它存在的地方,似乎都让人联想到贪婪、肮脏、黑暗甚至淫秽。很多人在摸了钱之后一定会洗手,这绝不仅仅是因为它在流通过程中沾染了太多的病原体,从潜意识角度说,更因为那些与钱有关的不干净的人或事。
其实,如果要为一个公正的世界选择一个公正的标准,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钱。钱实在是天下最干净的东西。比如我至少在100个不同的商店买过香烟,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干干净净、清清爽爽。但是,如果我在熟人开的商店买香烟,他可能少收我5毛钱,那我下次在路上见到他的时候,想着这5毛钱的好处,即使当天情绪低到海拔负几米,也要从面部肌肉中挤出一丝微笑来。这个例子很好地说明,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污染了钱,而不是钱污染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也许应该在心理疾病谱中增加一个诊断:无钱型人格障碍。在相对公平的社会环境中,一个人如果没有重大的先天缺陷,就应该能够赚到足以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银子。所谓“无钱型人格障碍”的人的特点,首先是没钱,然后就是偏执、尖刻与懒惰。所谓穷酸穷酸,说的就是这类人物。跟这类人打交道,你可以直接感觉到他们人格上的巨大的变异或者空洞。
北大教授赵元任说:物质生活水平高,不一定就精神生活水平高;但是,如果物质生活水平不高,那精神生活的水平也高不到哪里去。这把物质与精神相互依赖的关系说得淋漓尽致。
对钱的态度,是一个人对这个世界的态度的一部分。我们甚至可以说,考察一个人的能力和人格,没有比看他如何赚钱和如何花钱更好的方式了。如何赚钱直接反映了一个人的能力、见识与气魄;而如何花钱,甚至比如何赚钱能更精确地呈现其人格深处的“气味”。
曾经喜欢“粪土金钱”之类的豪言壮语。现在却觉得,一个人如果真的把金钱视为粪土,那他也会轻视其他珍贵的东西,如友谊、爱情甚至生命。金钱既然是生活的一部分,它就应该获得相应的尊重,而不应该被无辜地贬低。
相反的情形是,一些人把钱看得高于一切,不惜一切代价地追逐它。从深层心理学上说,他们追逐的就不是钱了,而是某种精神层面的东西,比如曾经缺失的爱与关注,等等。这是一个危险的游戏,因为替代物不过是替代物而已,如果不去寻找原物,一切努力都可能只有饮鸩止渴的后果。
极端的例子是那些被抓住的贪官。他们获得金钱的方式本身,就可以是一种心理疾病的“症状”。深层心理学认为,他们之所以犯法,就是为了被抓住并且得到惩罚。这是自我攻击的一种变异形式。健康的人会自重自爱,不会“勾引”社会或者法律来惩罚自己。
友人曾有惊人之语:凡是钱能搞定的事情,都是小事情。话说得极尽潇洒豪爽,令人敬佩。不过我还想补充一句,就是:在这个金钱的世界里,不管对有钱人还是缺钱人,都应该学会尽量不用钱去把大大小小的事情搞定;当钱归钱、事归事,两者之间有更清楚的分界线的时候,人生也会变得简单清爽一些。
文|曾奇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