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疑的心理机制
2018-07-31 11:23:48
松果小编
1.幼年长期被控制高压利用,导致人际信任问题。
2.投射心理:毫无根据的猜疑老婆出轨的人,其实想出轨的是他自己。
3.警惕的核心信念:如美国,会穷尽对他人的一切怀疑,以保障自己的安全。
4.错误的观念:怀疑别人,猜透别人,以证明自己很牛逼,如心理师和警察
5.内心情结,以前被人骗过,现在依然怀疑可能要被骗。
6.自恋的内心结构
7.边缘的内心结构
8.一切神经症都存在程度不同的信任问题,原因是其过度的自我中心。
猜疑大都是作茧自缚
猜疑一般总是从某一假想目标开始,最后又回到假想目标,就像一个圆圈一样,越画越粗,越画越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疑人偷斧”的寓言了:一个人丢失了斧头,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的。从这个假想目标出发,他观察邻居儿子的言谈举止、神色仪态,无一不是偷斧的样子,思索的结果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了原先的假想目标,他断定贼非邻子莫属了。可是,不久在山谷里找到了斧头,再看那个邻居儿子,竟然一点也不像偷斧者。现实生活中猜疑心理的产生和发展,几乎都同这种封闭性思路主宰了正常思维密切相关。
古人说:“长相知,不相疑。”反之,不相知,必定长相疑。不过,“他信”的缺乏,往往又同“自信”的不足相联系。疑神疑鬼的人,看似疑别人,实际上也是对自己有怀疑,至少是信心不足。有些人在某些方面自认为不如别人,因而总以为别人在议论自己,看不起自己,算计自己。一个人自信越足,越容易信任别人,越不易产生猜疑心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