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医学资讯 1 概述 热射病(heat stroke,HS)即重症中暑,是由于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导致机体核心温度迅速升高,超过 40°C,伴有皮肤灼热、意识障碍(如谵妄、惊厥、昏迷)等多器官系统损伤的严重临床综合征。 劳力型热射病(exertional heat stroke,EHS)是由于在高温高湿环境中高强度体力运动导致机体核心温度迅速升高,超过 40°C,伴有意识障碍、横纹肌溶解、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急性肝损害、急性肾损害等多器官多系统损伤的极其严重的临床综合征。EHS 是中暑最严重的一种类型,其特点为发病急,病情进展快,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病死率高达 50% 以上。常见于夏季剧烈运动的健康青年人,尤其是在夏季参训的官兵和运动员。一旦怀疑参训官兵发生 EHS,即应转送至后方医院治疗。 热适应(heat adaptation)是指长期在热环境中生活人群的热耐受能力比短期进入热环境人员明显增强的生物学现象,是经过若干代的适应作用,对热气候建立起来的稳定的协调关系。热适应不仅限于生理功能方面,在机体外形、器官结构方面也有相应的变化,具有稳固的基因基础,具备可遗传的特点,因此又称生物性热适应。 习服(acclimatization)是训练与运动生理学范畴的重要概念,指人员适应某种特定环境的状态。 热习服(heat acclimatization)是后天获得的、机体对热环境刺激的保护性生理反应,又称获得性热适应或生理性热适应。热习服具有可产生、可加强、可脱失的特点。热习服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与医学监测下,使有关人员对热环境达到更为适应状态的过程。 脱习服(deacclimatization)是指一旦热刺激作用停止,热耐受能力会逐渐减弱,恢复到习服前水平。 2 热射病流行病学特点 2.1 热射病发病特点热射病发病与 3 个环境因素密切相关:高温、高湿、无风环境。 中暑的气象阈值:日平均气温 >30°C 或相对湿度 73%。当气温和湿度条件同时存在时,中暑发生率明显增加;日最高气温≥37°C 时中暑人数急剧增加。 热指数:是应用温度和湿度运算得出的数值,和热射病的发病率呈正相关性。当热指数 >41,热射病发病率增高;当热指数 >54,极易发生热射病(图 1)。 2.2 易感因素 个体因素:①发热,感冒,胃肠炎,腹泻,呕吐;②脱水;③睡眠不足;④缺乏热习服训练;⑤肥胖;⑥低血钾。 环境因素:训练场地热负荷过重,强烈的太阳直射。 组织因素:与体能不相适应的训练计划,不适当的训练和休息周期,补水不足。 易感因素的叠加,增加了热射病的严重程度,并与预后相关。 2.3 训练强度未进行过热习服的官兵在炎热夏季实施 5 公里越野训练,是发生劳力型热射病的最主要原因。
热射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2018-07-31 13:09:57
松果小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