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建议,有的时候也是谋杀了问题悲伤带给我们的思考

2018-07-29 01:23:17 松果小编
一位网友看到我的一篇文,是这么评论的: 这既不是一篇故事,也没有解明这些心理活动的逻辑,更没有提出建议,看不出主旨。姑且不论每个人自己的思考,为什么会给这样一篇文章点赞? 这位朋友的评论其实很准确。我不是在写故事,也不是在提建议,更不是在用意识逻辑解释问题,我也没有希望告诉读者一个极其确定的主旨。  我用的是潜意识逻辑。所谓潜意识逻辑在意识层面看是混沌,混乱的。所以有时会被认为是没有逻辑。心理活动,人类情感是不可以用理智逻辑来解释和理解的。意识、理智其实是在某种程度上对潜意识情绪情感的伪装、逃避和压抑。 我们往往会逻辑化,合理化我们的伤痛。但这种逻辑化本身其实是在逃避伤痛给我们带来的痛苦感觉。我们真正需要“做的”是去感受这些伤痛本身,慢慢去感受,一点一点地。当我们能感受、经历、理解、容纳这些情绪时,我们的人格其实已经在成长。 我不喜欢给建议,是因为我们每个人的痛苦创伤都是不同的。建议其实是一个虚幻的东西。只是为缓解提问者对不确定性的不安全感罢了。换句话说,建议只能给你暂时虚幻的安全感。 但现实是,我们的人生永远是不确定的。不断寻求确定感其实是我们无法与不确定感共存的表现。像莎士比亚或弗洛伊德这样的伟大作家都是有很强的和不确定性共存的能力的。他们不随随便便找一个填充问题的答案,而是把问题容纳在心里: 不去寻找地“寻找”是最有利于探索终极现实。比昂把 O 作为代表终极现实 (ultimate reality) 的符号。他用符号的目的是尽量去除文字给我们带来的误解。比如,亚洲人和西方人对“终极现实”这个词的理解会很不一样(有自己的独特理解才是最重要的),但如果我们用字母O来代替,误解会变得少点。 如果随便抓住一个答案,其实是为了“谋杀”问题本身给我们带来的思考,我们自己的、独特的对情感的思考。 同样的道理,故事是大家喜欢听的。但把所有的东西都放在这个“故事”框架里来理解,我们失去的是对未知的容纳能力。 故事、建议、回答、主旨、意识逻辑都是我们用来逃避不确定性的工具。如果我们不能和不知、不确定共存,我们永远是不知焦虑的奴隶,永远也无法获得自由。 真正的“知”是从“不知”中孕育出来的。但如果我们把“不知”在摇篮中用“假知”杀死了,“知”从何而来? 从更深层次来看,已经知道了的“知”其实已经死亡了。真正存活下来的是这个“知”在临死之前给我们留下的下一个“不知”。俗话说得好:道可道,非常道。可道之道其实是“无知”,不可道的道才有可能是“真知”。 心理治疗其实也是同样的道理 我们往往会逻辑化、合理化我们治疗师自己的和病人的伤痛。我们希望把病人的病理往现有的精神分析理论中套。套理论其实很容易。但这种逻辑化,理论化其实是在逃避伤痛所带来的痛苦感觉本身,也就是比昂说的“本物”(the thing-in-itself)。“解析”如果变成了逃避痛苦现实的工具,它也不再是弗洛伊德或比昂所说的解析了。 真正的解析是在精神现实成熟到一定地步,刹那间顿悟的现实。而不是拼拼凑凑的鬼扯。华丽的“解析”背后是空洞与贫乏。有时,越华丽,越不实用。 我们真正需要在精神分析治疗中"做的"是去帮助病人感受、经历、消化这些伤痛本身。这里我打了引号,因为我想表达的“做”不是一个行动、行为,而是一种存在的状态。 人类逃避精神创伤和对其的回忆是可以被理解的。因为极度的精神创伤是我们人格一时无法承受的。如果把极度创伤全部、一次性地呈现,并暴露在我们人格中,我们小命也就不保了。 既然无法一时承受,我们的人格会潜意识地选择压抑、遗忘和理智合理化。这样的人格潜意识选择是对人格持有者的一种保护和防御。 但凡事都有两面性。压抑,遗忘,理智合理化的副作用在于:它让我们误认为这些创伤已被我们排泄掉了,已经不是我们的一部分了。所以它也不和我们相关了。既然不和我相关了,我也不用去费力思考它了。 换句话说:这个副作用体现在思考痛苦能力的丧失。用专业术语来说就是alpha功能(alpha function)的丧失。这个副作用也可以被理解为“痛苦已不存在”的幻觉(phantasy)。 这个幻觉随之引发的是一种莫名的难受感,这也是比昂所说的无名之痛(nameless dread)。因为无法从情感层面思考这个痛苦,和这个痛苦的链接(Link)被破坏或压抑了。所以很多时候,病人会告诉你他不知道为什么难受,但就是很难受。有时病人也会从在潜意识或意识层面上虚造一个痛苦的原因,以此来欺骗咨询师和自己。 举一个很常见的例子。病人说: 哎呀,我天生就是一个敏感的人。我的情绪受天气影响的很厉害,太阳出来了,就有好心情,要是下雨或多云,心情就不好了。我看这就是我的命。我的性格就是这样的。 这个病人潜意识想传达给治疗师的话其实是他对自己无名之痛的无奈和绝望。 他也同时在表达自己的顽固和全能感—— “我看这就是我的命。我的性格就是这样的。”其实是在说他根本不想改变,因为改变会给他带来巨大的痛苦。同时,又因为这个无法改变的强迫性而感到无奈,绝望。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被伪装出来的对其精神痛苦回避的解释。我们不难看出:很多怪天气不好的人其实都是在把自己的痛苦焦虑投射到天气里,然后再与这个“坏天气”认同。但事实是这个病人因为无法承受痛苦而把自己人格的一部分投射在了无辜的云朵里。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