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测你“自欺欺人”的指数

2018-07-26 07:43:54 松果小编
测测你“自欺欺人”的指数                             ——认知与行为的统一 我们大都习惯将自己看作聪明、明事理、行为正直的体面人,为了维护积极的自我形象,当产生与自我认知不一致的不合理行为时,我们不去改变不合理行为,而是扭曲认知,“自欺欺人”。 有网瘾等不良瘾症的人,他们基本都能意识到这些不良行为成瘾会给自己带来危害,但如果不能成功戒除,他们只好学会与之和平共处,搬出许多理由企图“欺骗”别人,“欺骗”自己。 认知和行为相互作用,当行为与认知产生矛盾时,我们就会陷入焦虑和烦恼之中,如果这种矛盾不能得到有效的化解(“自欺欺人”就是化解矛盾的一种常用方法),我们将陷入长期的抑郁乃至精神与人格的分裂。 一个将作弊视为可耻的人,偶然的一次,他作弊了,他的内心必然有一个紧张、惶恐、自责的挣扎过程。他可以改变行为,今后不再作弊了,这样维护了自己原有的认知并不易作弊;也可以改变认知,将作弊合理化(如:人家都作弊;社会就是这样、、、),今后更易作弊。这两种选择,都能使心理上的冲突缓和下来,分别在自己的道路上越走越坚定。可见我们一旦从事了不道德的行为,如果对它进行了认知上的合理化(实际上并不合理),因此也就增加了再犯错误的可能性。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说,越早终止不合理行为,代价越小。 一个不认真学习的人,他可以将自己无效的学习行为和糟糕的成绩归因于学校、老师、父母、社会,还有他自己。如果归因于自己却又不能发奋图强积极改变,他肯定会感觉非常糟糕,长期负疚悔恨自卑,久而久之产生心理障碍;如果归因于个人之外的因素,他会感觉轻松舒服,并可能建立这样一种认识:我的努力不重要,起不了什么作用,还是认命吧。这样,为了心理上的舒服,他放弃了自我的改变,因为改变习惯化的行为非常痛苦,对所有人来说都如此。 我们可以不“自欺欺人”吗?绝对做不到。我们可以追求做鲁迅笔下真的猛士,敢去直面人生的惨淡和正视淋漓的鲜血,果断改变自己的不合理行为,但很多时候并不能做到也不必要一定做到。 有点小嗜好,尽管也有可能是不良行为成瘾,但也可以让我们暂时从生活重压下解脱出来,或者为我们提供了归属感自主感,降低了某些心理障碍的严重程度。有时,我们需要“自欺欺人”,比如当我们遭遇重大的挫折和痛苦,一直沉浸其中难以自拔显然是不可取的,我们需要改变一些认知来应对不可改变的既定行为和结果。小的方面来说,一次演讲比赛失败了,明明自己水平不足,但我们可以“自欺欺人”地说:“我这次准备不充分,评委也不太公平”。别人相信了,主要是自己相信了,我们下次就仍然会有信心参加演讲,并表现得好些。“自欺欺人”不仅可以“欺骗”别人,但主要是为了“欺骗”自己,对人生无能为力的人哪怕说一句“时运不济,命运弄人”,这虽然不严谨不科学,他也会感到舒服些。 我们不需要至清至察,让自己的心理不堪重负,而过度“自欺欺人”我们可能会超过阿Q,陷入幻觉,变得神经质,回避了需要解决的问题,陶醉在虚假的自我形象中。 “自欺欺人”以心理学上的认知失调理论为基础,分析常人平衡心理惯用的策略。在本文中,它是中性的,有利有弊,善用此道,关键是它是否使人变得积极进取而非消极退缩。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