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媳就是一对天敌?

2018-07-22 22:06:11 松果小编
很多人认为婆媳关系难处理,感觉婆与媳是生活中一组永恒的矛盾体:彼此都感觉忍辱负重,满心委屈。 双方也果然在生活中制造了很多鸡飞狗跳的矛盾,令人抓狂的不断纷争。多少婆婆都曾偷偷抹眼泪,多少媳妇儿提起婆婆几乎咬牙切齿。 丈夫和孩子都尴尬为难不知道该如何站位,婆媳关系成了很多家庭中一个比刺还更能戳疼人心的“梗”。 作家在爱情小说里往往有程式化描述,故事矛盾核心也是婆媳矛盾:男女主角非常相爱,但往往有一个横加阻挠的婆婆处处与女主角作对(这种模式或许借鉴了西游记求取真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创意)。 有商业头脑的导演们更是利用婆媳矛盾,拍出了无数好看的电视连续剧,如《麻辣婆媳》、《当婆婆遇上妈》、《婆婆来了》、《媳妇的全盛时代》、《我的野蛮婆婆》、《媳妇是怎样炼成的》等等(你看,有矛盾的地方往往有商机,很多地方电视台专揪着家庭矛盾做节目,居心及效果很不堪)。 为什么婆媳之间不像家庭其他亲情关系那样平静,比如说翁婿关系?为什么做媳妇儿的话题总绕不开对婆婆的怨恨不满?为什么几个婆婆凑在一起说起媳妇来没完没了多是委屈? 人们为何产生这样的认定“婆媳是一对天敌”?家家难念的经书中最绕口的内容真的当属婆媳关系?对于原因及做法,对此一并做如下分析: 第一,相爱相杀。看看上文我们提到的电视剧名字,就足以嗅到双方剑拔弩张的感觉,在电视剧制作人描述中,恨不得把婆婆们描述成狼群。 但婆媳间绝不是狼和羊的关系,一旦强弱如此不对等,双方的持久对立就难以成立。婆媳之间的关系,是狼与狼或羊与羊的关系,或者说“势均力敌”(同善同凶)。 婆媳之间之所以如此对立、伤害、怨愤甚至痛恨,就是因为她们是这个世界上最亲密最相似的人(都是女人,都是嫁到同一家里,都会被称为婆婆),她们在一个家庭中相伴时间足够长(至少半辈子),她们争夺着同一个男人(从心理层面,一个争夺儿子,一个抢夺丈夫)。 她们相爱相杀,恰恰是因为关系最亲近:经历同样的生命历程(由姑娘到母亲到婆婆),肩负同样的家庭使命,操劳同样的家庭琐事,感受同样的婚姻不易,承担同样的家族使命(相夫教子,延续家族)。 无论翁婿、母女、姐妹,任何家庭关系都没有婆媳最相似。认识到这一点,双方就应该收兵停战,握手言和,同病相怜,惺惺相惜(哈哈,毕竟是彼此最能互懂的人)。 第二,索取心理。这是个功利化时代,谦恭(适用于关系)、虔诚(适用于态度)已很少有适用语境。婚恋也成为市场化(看看《非诚勿扰》就知道了,哪里有“诚”,讽刺的是名字应改为《不诚更扰》)。 “只婚不恋”,男方被快速做了钱财量化后,女方绕过恋爱过程直奔提问讨要环节(你有车吗房吗收入高吗,婚礼我要西式或中式你们家要给我多少多少彩礼否则不嫁),婚姻被进行了市场化处理。 这样的直接后果是,新娘以企业高管姿态嫁到婆家,往往是以高高在上姿态抱着索取心理掠夺而来(掠夺男人和钱财): 你们家必须对得起我,凭啥不能照顾好我的需求,谁敢怠慢我绝不答应(尤其娘家人总会交代:“他们敢欺负你有我们撑腰我们咱绝不怕他!”提前设定好了够狠的对立关系)…… 诸如此类的负向思维会直接导致媳妇儿以“入侵”方式凌驾于一个家庭之上。 让我们将心理预设进行假设置换,置换为亲戚关系将会怎样?同事关系可以吗?路人关系能行吗?这种敌对预设无论放在哪种社会关系中都会造成关系紧张。 第三,分离焦虑。事实上每个孩子的心理断乳有四个时间节点:一两岁断母乳,三四岁上幼儿园,高中读大学独立的开始,母子间的真正心理分离始于儿子结婚之时。 母亲潜意识中会努力拉近母子关系,而新到的儿媳妇占领了儿子心目中母亲的重要位置。这是双方都不易察觉到的心理争夺战。 懂事的儿子(与媳妇)最好能提前了解母亲的内心需求,照顾、体谅妈妈的情绪,让这一分离过程缓和完成(当然母亲更应该有这样的知识,提前建立自己新的生活重心)。 对于传统些的母亲,儿子最开始不要在母亲面前对媳妇太过亲热,在母亲面前做得随意一点,会让母亲的心里平实得多(在潜意识层面,嫉妒心都会有)。 我们经常听到母亲抱怨说儿子结婚后对自己没有以前那么好,这是每位母亲容易感受到的分离失落。 儿子总要长大心理上独立,体贴的儿子(最好媳妇儿也能做到)要注意亲情上不要对母亲疏远。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