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有效方法
2018-07-06 22:25:50
松果小编
父母应谨慎而理智地对待孩子的超前学习
当今社会竞争越发激烈,作为父母,深深感受着压力的重大和现实的残酷。有的父母把应对压力的无力感或者是无奈感投射到孩子身上,有的是出于补偿心理或者是从众心理,各种各样的原因但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心理因素就是担心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最初是某商品的广告台词,它带来的心理效应推动着商品在那段时期销售量的大幅度提升,也推动着各种学前辅导班的大量繁殖。如今,家长越来越推崇超前学习,在孩子还读幼儿园的时候就给报了一大堆的兴趣班、辅导班,孩子受教育的年龄越来越小所学知识量越来越大,有的甚至在3岁左右就学会了背诵唐诗、4岁左右学会了加减乘除。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父母的虚荣心,却不知这同时也给孩子在年幼时造成了很多的心理负担甚至是心理阴影,许多孩子在小小年纪时身上就已经感到“鸭梨山大”了。
乐乐是一个5岁的孩子,在一次幼儿园的公开活动中说出了他的童年梦想是“周末能跟爸爸妈妈到公园玩,而不用去辅导班上课。”对于一个5岁多的孩子来说,玩难道不应该在他的生活当中占主体的吗,为什么反而却成了他遥不可及的梦想了呢?后来我才发现,有许许多多跟乐乐一样的孩子,放学后或者是周末时都疲于奔命地跟着父母往各种兴趣班里赶,这早已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上兴趣班、辅导班的时间已经占据了他们的全部课余时间,成了他们生活的主导,其实这往往得不偿失同时也有违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
法国著名教育学家卢梭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也就是说,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也有相关的调查结果显示,个体的智力发展存在早晚和水平上的差异,智力发展显著高于自然年龄的超常儿童不到3%。因此,超前学习并不适合每一个孩子,父母应慎重对待。不要为了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而忽视了孩子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过多地强调智力开发会使幼儿接受的教育范围变得十分狭窄,还会使幼儿社会情感的发展受到阻碍,从而给幼儿的全面协调发展埋下了定时炸弹。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艾尔金德曾指出,过早地接受正规教育,过于匆忙地催促儿童成长,实际上是将儿童置于短期和长期的危险之中,短期的危险包括对学习的焦虑与恐惧、疲劳、缺乏爱好、效率降低,最终会造成心理上特别是情感方面的失调。长期的危险包括厌学、学习动机降低、无法有效地集中注意力、干扰自我指导的学习、习得性绝望等。过度地超前学习也会给亲子间的情感连接造成不良影响,本应是亲子互动的时间被各种辅导班、兴趣班占据,这会造成孩子没有得到足够的爱,对父母越来越疏远,最终在心理上留下伤疤甚至对人格也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父母应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增进亲子间的情感互动,保护儿童的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和灵活性,使孩子的身心发展真正地赢在起跑线上。
创造良好的亲子互动环境
对于幼儿来说,他们的生活主体就是玩、游戏。游戏被心理学界公认是儿童认识新客体和事件的最有效方法。良好的游戏既促进孩子健康、社会交往、语言、科学、艺术等方面的发展,也为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充分发挥的空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兴起,电子产品越来越普及,有些父母会给还处于幼儿期的孩子配置电子产品以供他们游戏。但由于幼儿的视力发育尚未成熟,过早地接触电子产品会造成视力受损,网络上某些游戏也会给孩子身心方面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父母应慎重对待,为孩子提供健康互动的游戏环境。同时,父母每天应至少用20分钟的时间专心陪伴孩子、与孩子一起读读绘本,或者是做做小手工,也可以是分享发生了的一些趣事等互动方式,增进亲子间的情感交流,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从而促进孩子心理方面的茁壮成长。
据相关资料显示,幼儿的认知发展是以具体形象为主,通过直接观察或具体的实践活动可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这阶段的孩子已不满足于停留在狭窄的空间之内,而渴望探索新的世界。因此,父母的最好办法就是多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促进孩子的认知发展、激发孩子的内在潜能,同时也使孩子心理上甚至是人格上的良好发展,为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提供了稳固的保障。
尊重孩子的兴趣和选择权
当孩子表现对某一方面感兴趣时,父母应尊重孩子的兴趣给予孩子选择权,为孩子提供发展兴趣爱好的机会。同时也要培养孩子的耐心和刻苦学习的精神,让孩子学会学习,为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奠定坚实的基础。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在孩子4-7岁阶段,主要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该阶段的孩子在很多方面会表现出积极主动,甚至会有高估自己能力的表现。父母应进行积极引导,信任孩子,在安全的情况下给予孩子一定的自主权。父母可以在旁观察孩子,但不干预孩子独立自主表现的行为。让孩子有主动尝试和实践的机会,让孩子感受被尊重、被爱,让孩子获到信任感和心理需求的满足感,孩子从此必定赢在起跑线上,健康快乐地成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