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三个标签
2018-07-03 05:29:49
松果小编
三个我的标签:本我,自我,超我,其实全部都是我,只是不同场景下,不同状态下最适合展现出来的个人状态。
本我:“快乐原则”;
超我:在社会规则,道德规范下的我;
自我:实际生活中最真实的我,介于本我与超我之间的我!
想起一则新闻:一名88岁走路都不稳的老兵,看到一个孩子落水时,毅然跳下水救人,最终两人平安得救。
我在看的时候是很怕老人为了救孩子而牺牲自己的。
因为新闻宣传的好人都太惨了。仿佛做好事做到很惨才有资格做好人上新闻。这其中的劣根性等以后再探究。
今天想借此说心理学上“三个我”——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是人最为原始的、满足本能冲动的欲望,它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一切从自身出发索要满足。
超我是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追求完善的境界。它按照自我理想,社会理想等主观的,美好化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自我是介于本我与超我之间,协调两者关系的,遵循现实法则的。它使我们自己意识到自己本身真实具有的能力;也让自己为了适应现实而对本我加以约束和压抑。
在此要加一句。
本人认为,“三个我”只是心理学方面说明所制定出来的标签。其实无论多少个我,永远都是一个自己,这些都是自己衍生出来的念头。
超神是自己的念头造成的,超鬼也是自己的念头造成的。
不用为超神沾沾自喜,不用为超鬼羞愧难当。
这些就像身子跟影子,必须是有的。
只是如果能协调双方,让自我发挥更好的作用,那心智上的成长就更好了。
其实也就为了解释为什么有时候会神性出现异常美好,为什么有时候会黑暗出现特别恐怖。
前者超我占据绝对主导位置,后者本我占据绝对主导位置。
当然,平时都是自我压制住双方,我们正常行事。
为什么不要超我占主导地位好呢?
《世说新语》贤媛篇里有个故事:
三国时吴国有个叫赵姬的女人,闺女出嫁前,她告诫女儿“到了婆家,你可千万不要做好事。”
闺女不解:“您不让我做好事,那我可以做坏事吗?”
母亲正颜厉色:“好事都不能做,更何况是坏事!”
做的好事多了,人就会觉得理所当然,不做好事就会引起他人的愤恨。
但人不可能一直保持神性。那样失去了自我跟本我,就好像没有影子的人,是不正常的。
但我觉得,人还是要多做善事的,只是不要那么强调一定都要做好,偶尔为之,偶尔为自己,这样才好。
新闻中的老军人,救人时候就是超我在起引导作用。
我觉得最好的状态就是当场景需要时,超我能顺利跳出来起作用。
而那些负面新闻的主人翁,就是本我在起作用。
只是他们的行为损害了他人的利益。这就不好了。
如果是不损害他人的利益,那就没问题了。
三者都看到,都承认,让自我更多地站出来做引导。那是我目前的目标,希望能越来越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