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写作素材来自收听【吗吗答】App中的公开电台,标题为《缺乏自信,可能是原生家庭导致的》,2018年4月14日,部分内容基于该电台内容进行开展写作。
生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幸福之旅。
它时时摆动在幸与不幸、沉与浮、光明与黑暗之间。
You are what you think.
你会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一
妈妈,你从小对我管教很严。
你跟奶奶关系不好,不让我跟奶奶说话,如果我说了,就动手打我。平时你的一个眼神就让我噤若寒蝉。
不让我接触外界,关在家里,看着窗外的街,窗外的天。现在和人相处特别放不开,没有自信,无来由的不自信。
现在我长大了,跟你无话可说。和同事讲话,偶尔会口吃,工作业绩比较差。
只要面对权威,就会惧怕。
他们说解铃还须系铃人。
妈妈,你就像孙悟空的紧箍咒,一到某些场景头痛就会发作,就会画地为牢。
妈妈,怎么才能和你互动,相处,沟通,把你当朋友去面对,一起谈心,像其他母子那样?
你还记得吗? 初三毕业时,我找一个同学帮忙搬东西,他在咱们家,这事我事先没跟你打招呼,你看见他时,竟然说他是贼! 他明明和我在一起啊! 你让他无言以对,让我无地自容。
从此之后,我再也不带朋友来家里。从来不带。
妈妈,你记得我小时候一直想要一辆自行车,哀求多次,一直没给我买。家里不是没钱,你们做生意,经常借钱给亲戚,我却不配得到一辆喜欢的自行车。
有一天奇迹发生了,我居然在路上看见一辆,它没上锁,静静等着我。我欣喜地想爬上去,你严厉地制止我说: 稀奇什么!
那辆自行车,我始终没能骑上去,那天在路上吹风一定很开心,差点我就如愿以偿。以后遇到事情,想尝试,又害怕尝试,因为有个声音制止我:稀奇什么!
你一定早就忘记这件事了。
昨晚我居然梦见喜欢的女生,她给我朋友圈留言,大段大段的留言,说了许多喜欢我的话,热情溢出了太平洋。
在梦里我就怀疑这不是真的,因为不配。醒来,果然是个梦。但我还是带着梦里的喜悦。
二
这个故事,让我第一反应是,写下《雾都孤儿》的狄更斯,小时候曾因为家庭窘迫,在工厂做过童工。在功成名就之后,依然非常惧怕靠近工厂的周边。
但他把童年阴影升华成英国批评现实主义之路。写下大量小说揭示社会黑暗,尤其是关注儿童,影响深远。那不再是他个人的痛苦,而是社会的。
如果要问,怎样摆脱原生家庭的魔咒? 最好的出路只有一条: 如果你想要橇起地球,就必须找到一个支点——找自己喜欢又擅长的事,死磕到底,把它做到极致。
这个22岁的男孩,如果可以直接开诚布公地告诉母亲你的感受,你的愤怒,得到她真诚的道歉,那固然好。但就像那个写万字讨伐父母的北大留美研究生,他父母由于愚昧,始终无法理解他为什么这么耿耿于怀。
该如何走出童年创伤呢? 说几点行之有效的方法。
1.用健康的运动消耗你的愤怒。
愤怒说到底也是一种能量,当你无法对别人发泄的时候,就转而攻击自己,那就成抑郁。你积聚的能量,不管什么方式,要寻求宣泄的出口。去跑3000米,看看会不会心情好一些。
跑步、健身、冥想、呼吸训练,都可以让你心情好起来。
另外,适当表达你的愤怒。
我有个朋友是画家,她有着艺术家的热情和多愁善感。她母亲每次来看她,第一天都是相安无事。第二天,她开始哭诉母亲小时候对自己不好,母亲怪她心胸狭隘,发展到高潮部分,一个锁门一个踹门,两个人都在哭泣。第三天母亲要离开了,又会抱头痛哭,夹杂内疚和不舍,互相道歉。
她们总会重复这一整套动作。但她们是爱彼此的。相爱相杀,是亲人间难以避免的宿命。
2.对自己的贬低是认知问题。
当你觉得自己无价值,不配得到美好的东西,美好的感情,这都是创伤经历引起的,并不反映真实的你。
3.当你感到无助,无力时,一定要善待自己。
我曾经加了一个加拿大咨询师的微信群,印象最深的是她说到自残,她上课时曾经看过各种自残的视频,触目惊心,以至于几天吃不下饭。你内心的孩子已经受到足够的伤害,值得被珍惜被爱,多关心自己的需求。
4.一定要寻求帮助。
可以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也可以是陌生的倾听者,或者是好朋友。这不羞耻,是很勇敢的。松果的倾听者就很方便,随时在线,朋友不可能随时待命的。
5.辅助的治疗方法。
看书、看电影、听音乐,音乐可以进入潜意识,触动你最柔软的部分,净化你的心灵,引发自我的感悟。你对自己的遭遇会有新的体会。这个方法有个专业词汇: 书目疗法。
有一天我跟老板说起我母亲,因为小时候她对我很冷漠,经常迁怒,父亲去世后,感觉更加责怪她。我总觉得自己是自生自灭,野蛮生长的典范,如果不是因为性格柔中带刚,比较乐观,我可能也会步入歧途。
当时我老板说: “谁的心,不是千疮百孔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