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家鑫案”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2018-06-06 08:20:30 松果小编
一个人在应急情境下的行为表现反映的是其人格的特点,而个体的人格特点与人格的形成是先天遗传因素、后天的环境,以及教育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要想全面清晰地剖析药家鑫的犯罪原因,就要分析他的人格特点,分析他所成长的家庭环境,分析他的教养方式,分析他所接受的教育。   二、家庭教育方式对药家鑫人格特点形成的影响   一位一线心理健康老师对药家鑫的人格特点进行分析,发现他是典型的双重人格,他既有乖巧、安静、羞涩、积极上进的一面,同时也有孤僻、偏执、敏感、自卑、情感淡漠的一面,他的外在表现和他的内在人格特点存在着很大的反差。而这样的人格特点和他的家庭教养方式密不可分。   药家鑫的父亲是一位退伍军人,在药家鑫12岁之前,只有假期才能见到自己的父亲,与父亲的关系冷漠而生疏。父亲角色对于儿童人格的塑造、道德行为和人际行为的发展,以及心理健康水平都有重要的影响。已有的研究表明,不与父亲一起生活的男孩挑衅行为骤减,果断和冒险精神降低,在兴趣和游戏方面带有女性的模式。童年父亲角色的缺失使药家鑫形成了安静、柔弱、羞涩、敏感等人格特点。药家鑫的父亲退伍后,并未能和生疏了的药家鑫进行亲密的必要的互动,相反,他和药家鑫的交流大都是关于学业的,更多的时候是对药家鑫进行控制,甚至对其进行嘲笑和讽刺。因而,药家鑫与父亲的关系一直不是亲密,他对父亲的感情是复杂的,渴望得到父亲的爱,同时又在心理积攒着对父亲的不满和愤怒,潜藏着恨意。父亲没有教给药家鑫男人应有的勇气、担当和力量。这一点在他遇到应急事件时显得格外重要。   药家鑫的母亲,从教育子女的态度上来说,可谓是尽心尽力,然而却未能给药家鑫所需要的心理上的抚慰与爱。药家鑫练琴时,母亲就坐在旁边,只要错了,就要挨打。在药家鑫需要情感上的温暖时,父亲“缺席”,而母亲却在杜绝他犯任何的错误,这一点造就了药家鑫在艺术上的成就,但却也使其形成了追求完美、强迫倾向、固执、情感淡漠的人格特点。母亲的教育方式并没有让药家鑫感受到温暖的、浓浓的、慈祥的母爱,而更多的时候药家鑫要为了避免挨打而学习练琴、做事,母子之间缺乏沟通交流,药家鑫的心理受到压抑,心理比较脆弱,心智不太成熟,在遇到应急事件后,容易手忙脚乱,作出不恰当的行为。   父母强硬的教育方式造就了表面上乖巧听话而又有着优异成绩的药家鑫,也造就了脆弱敏感、自卑偏执、恐惧与愤怒的药家鑫。同时,药家鑫从父母那里学会了处理问题的方式:你要是不按照我的意思来,我就用粗暴的暴力方式对待你。长此以往,药家鑫形成了一种联结:做事要避免惩罚。他努力练琴、代课挣钱、花钱整容,不断地抚慰自己的心,不断地想获得父母的肯定,不断地想从父母那里获取爱与关怀,却还没能彻底地从父母的影响中走出来,却还是怀着一颗恐惧而愤怒的心,却还是在应急事件发生后,暴露出所有的问题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