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亲情,我们应对亲的人多说好听的话,而不应该说抱怨的话或责备的话。但是事实恰好相反。那我们为什么会对亲人说责备的话,说抱怨的话呢?
我很早就发现了这个现象。妻子学驾驶时,我帮她练习,但是在教的过程中在总是批评多于表扬,前二次妻子还忍着,到后面就不让我教了,甚至我的还吵了起来。再后来,我又教了另外一个女生,在教的过程中,教的很顺利,表扬大于批评,甚至是没有批评。我当时就产生了疑惑,教自已的老婆时怎么这么没耐心呢?是不是我个人的问题?于是我又询问了好多女人,关于丈夫教妻子开车的问题。居然差不多全部女生的答案出奇的一致,我才不找他教呢,不学也不找他教,说话太难听,太伤人了。
于是,我就回忆自己在教自已爱人与别人时心态的区别。我发现教自己爱人时的心态是宁愿她学不会,也不想让她出安全方面的问题,想到的总是安全。这样因为太害怕,所以说话时警告之类的话多,忠言逆耳呀,爱人就听烦了。而教别人时,焦点放在如何学会上,安全倒不是太关心,因为以后她出了事故也与自己无关。
身为教师的我,我还发现类似的现象。有不少老师在辅导别人的孩子时表现的很有耐心,而辅导自已孩子时却没有了耐心,说话也尖刻。因此孩子也不愿意让他辅导。我市有一位名师就说过这样的事例。他假期想给孩子补补课,孩子为了不想让他补,居然对他说,你讲的东西不行,俺老师讲的比你好。他听后很伤心。其实,以前的社会上也有类似的问题,名家经常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别人门下的事例就很多。
说了这多么事例,我们分析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实,我们与亲人相处时你会把他的行为与未来的发展联系起来,为了以后更好的发展,于是就劝说起来,不听或效果不明显时,你就会提高了嗓门,甚至为了让他改变发展到讽刺,挖苦,打击上面了。这就是为什么亲的人说话这么难听,这么狠的原因。忠言逆耳呀。
那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这要从双方说起,提醒的一方要记着,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句话,你第一次提醒他时要与第二次比较,如果有改进要进行肯定,然后持续关注直至解决,如果没改进,就要和他谈一谈具体的行动方案,然后监督进行。千万不要只指出了事实,而没有行动方案。例如,一个不爱洗脸的孩子,家长看到后多数人的做法是批评一顿,羞辱一顿,结果是家长见一次骂一次,而孩子却始终未改。家长孩子两人就这问题会痛苦纠结好多年。其实,家长只指出了事实而未与孩子一块解决。正确的方法是与孩子探讨一下,为什么要洗脸,洗脸的好处是什么?怎样正确的洗脸,如何才能把洗脸坚持下来。这一番探讨加持续的监督,显然比简单说教效果要好上几倍。而如果是做为被提醒的成人,当家庭成员给你提出来问题时,你要知道,他是亲人那种真的为你好,你一定要重视起来,找到自然而然的可坚持下来的行动方案,这样才不致于让亲人寒了心。
关于冲着亲人抱怨和发火的问题我也谈一谈。其实发怒和攻击是人受到挫折后的一种结果。有的人向内攻击表现为哭,有人向外攻击表现为摔东西,打人,骂人,大多表现是抱怨人。这就是好多人在外面受了气回家窝里横的原因。心理学上有个现象,当一个人成功时,他往往认为是自己一个人的原因,而失败时,他往往把原因推到别人身上。当一个人受挫后,他心情低落,他在外面不可能对外人发火,因为外人没人听他的发火,因此他也不敢发。回到家,亲人都是自己最信任的人,能包容他,于是他就会抱怨起来。知道这些后,当我们亲人抱怨你时你要理解他听他抱怨,抱怨完他心里就好受了。不要问他为什么发火或与他争辨这样只会闹家庭矛盾。好摔东西发泄的可事先准备好东西,但要定个原则不准摔其他东西或打人或骂人,并告诉他,他这是受挫后的正常反应,但不能对家人造成伤害。作为受挫的人也要明白这些知识,回家选择合适的发泄渠道,例如找人诉说或运动等。
希望知道了这些,我们的家庭都更和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