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幸福

2018-05-25 19:34:35 松果小编
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生存问题,也就是基本温饱,这是属于物质层面的需求,相对比较单纯,除此而外,我们还要进一步获得幸福,这就是人们所关注,并孜孜以求的,那么究竟幸福是什么呢?什么是幸福呢?是由物质还是由精神决定的,如果幸福仅仅取决于物质,那么就应该可以量化,可以总结出一个幸福的达标指数,比如有多少钱或有什么条件等等,可是事实又是如何呢?多数人在生活清贫时,往往将希望寄托于物质改善,这也是人们热衷于赚钱的动力所在,但是当初设定的目标一一实现时,除了给我们带来一些暂时满足,预想中的幸福,似乎并没有如期而至,可见幸福未必是改善物质就能解决的,那么幸福究竟是什么呢?我的定义是,幸福只是一种不稳定的感觉,这种不稳定的感觉,固然和物质条件有一定关系,但更为重要的是在于自身的心态,在于我们对自身需求的定位,这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如果缺乏良好心态,或对物质的需求永无止境,那么幸福将永远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幻影,所以说幸福不仅是唯物的,更是唯心的探讨,人生幸福,首先要对苦乐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很多人认为人生是苦的许多人对这一定义不理解,并以此推断,这是消极的一个观点,因为在我们的感觉中,并非一味的苦,而是苦乐参半悲喜交集的。也许你会问,为什么会这样的归纳呢? 其实人的感觉分为五种,分别为苦,乐,忧,喜舍。苦和乐偏于物质层面,忧和喜偏于精神层面,虽然理智也告诉我们,苦乐忧喜都是无法避免的人生常态,但在内心谁又不是趋乐而避苦呢,事实上,这是人们所有的本能,人类的5000年文明,同样是在帮助我们摆脱痛苦,获得快乐,但结果又是如何呢?我们有了古人难以想象的风雨生活,但痛苦就此解决了吗?烦恼就此消失了吗?并没有对吧,所以说人生是苦,并不是就现象而言,而是透过现象所作的本质判断苦是人生的本质而快乐只是对痛苦的一种缓解,现实中没有哪种快乐具有本质性的所谓本质,也就是说这种快乐,无论什么时候享受,也无论享受多长时间,她都是快乐的,我们能找到这样一种绝对不变的快乐吗?事实上,任何一种快乐都有某种痛苦与之相对应,当我们被饥饿之苦折磨时,吃饭会成为快乐,当我们被思念之苦缠绕时,亲人相见会成为快乐,当我们夜不能眠,安然入睡会成为快乐,如果去掉饥饿失眠这些前提,吃饭和睡觉会成为快乐吗?当我们不想吃却不得不吃,不想睡却不得不睡的时候,同样的事立刻就转为了痛苦,只有当我们需要吃饭睡觉,并为之所苦时,才会因为这种痛苦得到缓解而产生快乐,从这个层面上来说,痛苦有多少由缓解痛苦所带来的快乐就有多少。现在社会物质丰富,比之前有了更多缓解痛苦的局途径。之前离别时,天各一方,音信渺茫,这种思念因难以解决而与日俱增,一旦相见,由此产生的喜悦可谓强烈之极,这在古诗文中有大量的描写,但现在我们思念一个人的时候,可以立即拨通电话,如果觉得只闻其声不够,可以通过视频相见,再或者买张机票,就很难很快见面,哪怕远隔重洋,也不再是无法逾越的障碍,但正因为易于缓解,这种丝相思带来的痛苦就显得。线相应的产生的快乐也很有限,因为不了解生命真相,我们才会产生诸多烦恼,但人们往往看不到这一点,以为改变世界才是解决痛苦的有效途径,这一定位的偏差,使得我们在改善物质条件的同时,又在不断的制造烦恼,甚至可以说制造问题的速度远远比改造世界的速度还要快,所以今天的人们虽然享有高度文明,却发现活的越来越累,压力越来越大,原因无他,就在于欲望太多,烦恼太多,这也是人生之苦的根本没有消除内心的恶性需求及烦恼,才改变环境只是换汤不换药的被动举措,倘若生命品质不曾改变,由此带来的安乐只是暂时的,因为生命的疑惑还在,就会源源不断地制造烦恼,唯有体证生命真相,才能从根本上转迷为悟,超越痛苦,所以特别强调自力及自身努力,所以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修行,不论是心理咨询也好,还是自我成长也好,其实都是修行的过程,因为我没有烦恼,所以我们要修行,当然,仅仅依靠自己还是不行的,需要智慧和方法,所谓以己为舟,以法为舟。否则往往会走上自以为是的歧路,这里所说的法就是我们咨询师告诉你的修行之道,成就解脱自在的人生。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