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健康的标准

2018-04-16 14:11:56 松果小编
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完好状态。应该包括两层含义:首先是没有心理疾病,其次是保持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姿态。比较具有共识的心理健康标准包括: 1、正常的智力水平。智力水平是一个人生活、工作、学习的最基本心理条件。包括你的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等。 2、健全的人格。人格反映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是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健全人格是构成人格的诸要素,如气质、性格、理想、信念和能力等各方面保持较好的平衡。 3、较强的社会协调性,一个人能够根据客观环境的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身心行为,达到与客观环境和睦相处的协调状态。主要表现在:较强的人际关系的适应能力;较强的自然环境适应能力;较强的适应不同情境的能力。 4、情绪和情感的稳定。心理健康者能经常保持愉快、乐观、开朗的心境,对生活和未来充满希望。    5、健全的意志,协调的行为。自觉地确定自己的理想目标,并支配自己的行动,努力实现这个目标的心理过程,就是意志。心理健康的人,果断:善于迅速明辨是非,合理决断和执行;自觉:对自己行动的目的和意义有明确认识,并能主动地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使之符合于预定目的。自制和自控:善于促使自己执行已采取的决定,排斥与决定无关的行为。克制自己的负面情绪和冲动行为。 6、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人际交往中,能够心理相容,互相接纳、尊重,而非心理相克,互相排斥和贬低;对他人情感真挚、善良,而非冷漠无情、伤害别人;懂得奉献,以团队利益为重,而非损人利己…… 7、心理特点符合心理年龄。每个人都有三种年龄:实际年龄、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实际年龄是人们的自然年龄;生理年龄是人生理发育成长所呈现出来的年龄特点,与实际年龄往往有差别;心理年龄是人整体心理状况所呈现出的年龄特征,与实际年龄也不完全一致。个体的实际年龄应当与心理年龄、生理年龄相符;个体在不同心理发育期应表现出相应的心理特征。 心理健康标准的规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心理活动形式丰富多彩,绝非千篇一律。心理活动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是僵死的状态。心理健康就是不断向良好心理特征变化的过程,处在健康与亚健康之间是常态,人通过不断的心理调整达到的一种良好状态。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