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想爸爸,难过地哭了!
2018-04-06 21:41:30
松果小编
3岁后
孩子需要爸爸的陪伴和肯定
上周六,他爸加班,很晚没有回来。
我陪娃(3岁9个月)放着音乐一起打球,第二个10分钟的闹钟响了,我说:“时间到了。”
他说:“还想再打一会儿球。然后就哭起来了。”
我以为他今天玩得很开心,还没有玩够(尽兴)。
哭了一会儿,开始看书,他拿了一本他的书给我看,他自己看另一本书。我看完两本了,我看他没有需要我读书,我说:“我去那边睡觉了,你在这里看书吧。”
他就拿《我爱幼儿园》给我读,读了几页,他就说:“我要喝益力多,你不要走开,等我。”他喝完益力多,还要喝,可是已经没有了,哭起来了,说:“我要益力多。”
我就倾听他的情绪,说:“你还想喝益力多,可是益力多没有,很难过,你就哭一会儿吧。” 可是他还是继续这样哭,我感觉不是益力多的事,因为以前也出现“益力多没有”,他没有哭。那他现在为什么还哭了? 这么晚还不睡觉了?可能是想爸爸了。
我试着说:“你想爸爸了,爸爸没有回来,很难过。”
娃就大声地哭开了,哭了一会儿,我问:“要不要给爸爸打电话?”
他说:“好吧。” 他就打了电话,说:“爸爸,我想你了。”
我帮他说:“想你想到很难过。”
娃又哭起来了,爸爸听到了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爸爸把电话挂了。娃的哭声也停下来了。我知道他情绪还在,对他说:“要不你再跟爸爸说,回来了陪你睡觉,你先睡觉。”
娃说:“好吧。”
又给他爸打电话,他爸说:“已经在上楼梯了。”
我和娃来到门口,打开门迎接他爸,他爸进来后,抱着娃说:“你想爸爸了。” 娃又哭起来了。他爸就找其他话题,转移注意力。我说:“你先陪娃哭一会儿。”
以前也有他爸比较晚回来的时候,我告诉了他情况,问他:“你想爸爸了,有点难过?” 他没有反应。看来,现在娃和他爸感情很深了,才会想到很难过。
孩子3岁以后,需要肯定、赞美和认同,尤其是爸爸的肯定、赞美和认同。爸爸的一句肯定,相当于妈妈的十句。爸爸对孩子的自我形象、自我价值感的影响,比妈妈更大。也就是说,爸爸绝大程度上决定孩子未来的自信度和对自我的认可度。
坦诚面对自己的脆弱
才是真正的勇敢
第二天晚上,我继续陪娃,放着音乐打完球,他还不愿意看书,又哭了一会儿,我直接换了灯光。准备陪娃读书,娃拿出《我爱幼儿园》让我读。读完后,我把书名读了一遍,娃哭了,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看到他用手指着书名,我们又重新一起读。
我说:“读完了,睡觉吧!”
他把书放好,躺下来,又开始哭着说:“益力多没有了。”
这是昨晚的事情了,我有点没反应过来,回应说:“益力多没有了,很难过。”
娃继续哭着说:“益力多没有了。”
哭着说了很多遍,我感觉好像不是益力多的事,试着问:“你昨晚想爸爸很难过,爸爸不允许你哭,你觉得羞愧,感觉自己不好了,想掩饰自己的情绪?”
他说:“嗯。”
然后他坐起来,往我身边靠。
我说:“是的。”
我抚摸着他的背,等他不哭了,我说:“爸爸不允许你哭是爸爸的事,你想爸爸难过了是你的事,你是你情绪的主人,你可以难过得哭的。”
我说:“爸爸不同意你,是因为他不同意自己。你可以同意自己,我也同意你。”
他说:“嗯。”
我说:“你同意爸爸的不同意吗?”
他问:“你同意吗?”
我说:“同意。”
娃的情绪被看见了,被允许了,流淌了。
我说:“睡觉吧,亲你一下。”
他说:“爸爸没有亲妈妈。”
我说:“等一下过去会亲的。”
他就爬起来,去到另一个房间找爸爸,和爸爸亲了,又看着我和他爸亲了,这样放心地去睡觉了。
儿子要跟爸爸学习男性的性格特征,爸爸认为儿子不能因为想他而难过得哭,有句话说:“男子汉有泪不轻弹。”
以后娃跟着爸爸,还能不能哭了?
我想起白天“爱和自由新年分享会”上,薛梅老师分享一个例子:几个已经毕业的家长找到薛老师谈办小学的事情,一见面就开始问薛老师有关自己孩子的问题,其中一个妈妈说,儿子10岁了,上机械课因为环境陌生,害怕得哭了。另一个妈妈赶紧说:“你儿子10岁了还哭?” 薛老师说:“人到80岁了,都会哭的。”
这个妈妈赶紧捂住自己的嘴说:“需要来上课了。”
我翻看孙瑞雪老师的《完整的成长》里,“儿童是自己情绪的主人”这一章,看到这个案例:
刚刚4岁,晚上在家看到妈妈独自坐在沙发上郁闷。观察一会之后,刚刚关切地问妈妈:“妈妈,你怎么了?”
妈妈说:“妈妈有些难过,一会儿就好了。”
刚刚理解地说:“难过了,你就哭一会儿,哭对你有好处,会让你舒服的。”
听完刚刚的话,妈妈吃惊了,然后笑了起来。孩子在这样的幼儿园生活,学会调解自己并观察别人了。
成人的经验认为哭不好、哭不解决问题、哭让人焦虑,甚至哭不是“男子汉”的作为······哭和笑,成人对哭似乎都有一种本能的焦虑感,这种焦虑感直接导致我们不接受孩子的哭,这就使孩子的情绪成长无法达到像身体和认知成长那样的成熟。
如果我们能完全熟悉、觉察自己的情绪,甚至一有苗头就能觉察、倾听、认可、照顾它,我们必然就能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我们可以让情绪在合适的时候保护自己,也可以让情绪在我们充满喜悦和爱的柔软的内心世界里表达,这样我们就会趋于宁静和理性。
每个人在情到深处,会想念一个人而难过,难过的时候,哭出来就会舒服一些。而在我们的文化里,不可以坦诚自己脆弱,不可以承认自己的软弱,要装着不怕、不痛、不难过,这样表示自己很强大很厉害。但事实上,能够面对自己的脆弱,承认自己的软弱,才是需要更大的勇气。即使知道自己害怕也愿意去面对,才是真正的勇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