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改变的开端是什么?——从承认自身问题开始

2018-04-03 13:49:04 松果小编

1、一个妻子的案例


来访者是一位年近40的女性,由于丈夫“突然”以“性格不合”为由向她提出离婚,心情压抑难以自拔而前来咨询。请留意,我把“突然”用引号标注了出来,原因稍后揭晓。


她提到了自己为对方,为家庭,为这段婚姻付出了很多,曾经事业也小有所成的她,为了丈夫的事业发展回家做全职太太,然而当现在丈夫事业有成了,却要离婚,她不甘心。在这个交流过程中,她语速很快,语气硬朗,不断地强调“不甘心把自己打下来的江山拱手让人”,不断地强调“我要……”和“我不要……”。难觅忧伤悲戚之情,却颇有几分“咄咄逼人”之感。我把我作为一个和她初次接触还不到半个小时的人,就已经能有如此“逼人”的感受告诉了她,请她思考,在与丈夫这十年多的相处中,丈夫是何感受。她说知道自己很强势,很霸道。但“那能怎样,我就是这样子的”她说道。


2、一位母亲的案例


“那又怎样,我就是这样子的”——这句话不禁让我想起了去年做的一个关于亲子问题的咨询个案。


也是一位很强势,很霸道的母亲。因为是家中的顶梁柱,为了谋生,母亲不顾孩子的感受,在孩子小学一年级就送去了寄宿学校。期间孩子多次渴望沟通和交流,希望回到母亲身边,但都被拒绝了。结果当孩子进入初一时,“突然”再也不愿意上学,辍学回家。当我向那位母亲指出这些问题时,那位母亲也是给了我一句话“那能怎样,我就是这样子的”。


3、承认问题是改变的开端


同样的强势,同样的“突然”发生,同样的“那能怎样,我就是这样子的”。这其中有什么规律吗?之所以要在“突然”前打上引号,是因为这所谓的“突然” 其实早就有迹可循。TA们可能一早就发现亲密关系中问题的端倪,只是一直装着不知道,不愿意去解决而已。当咨询师指出问题所在时,来访者又以“不知道”为搪塞,希望把责任由他人来承担。所谓的“不知道”,只是拒绝改变的借口而已。诚如 “我们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如果来访者明明知道问题所在,却依然表示“不知道”,这就是出现了在心理咨询很常见的一种现象——心理学中的阻抗。这个概念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其本质是来访者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对自我变化的一种抗拒。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这种阻抗的意义在于增强个体的自我防御。但如果这种阻抗过强,势必将成为自我改变的障碍,对于来访者自我的成长是不利的。


为此,作为来访者要做的第一步是接纳自我的不足,承认自身的问题。承认自身问题是改变的开端。但要迈出这一步,来访者的自身努力往往会异常艰难,因为他们自我防御的外壳太坚硬了。这时的咨询师可能就承担起在外敲槌破壳的责任,可能会表现得比他们更强势。来访者会觉得咨询师将自己逼到了墙角,让自己避无可避,躲无可躲,不得不面对自己身上的问题和不足。这个过程中来访者情绪可能会很激动,甚至会和咨询师争吵,但当他们突破那道屏障,平静下来后,往往会由衷地佩服咨询师的专业与一阵见血。正如我上面提到的那位受到婚姻困扰的来访者,在咨询结束后就给我留言表示:“您的咨询非常专业,谢谢”。


曾有人说过 ,一个人的成长就像蝴蝶破茧成蝶,痛苦是注定的。作为咨询师的我,愿意陪伴 你一路走来,但作为来访者的你,要耐得住成长 之痛。加油吧!愿一切都好 。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