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限,借助规则来保护

2018-04-02 13:18:38 松果小编
有个妈妈提问说:陪孩子玩的时候,来客人了。但孩子哭闹不让妈妈去接待客人。         这是界限的问题。界限有三类:事情的界限,情绪的界限,心理的界限。         妈妈的客人来了,接待客人,是妈妈的事情,妈妈的心理需求,这是妈妈的界限。妈妈和孩子的需求发生冲突的时候,妈妈选择现在去接待客人,妈妈是自己的主人,可以拒绝孩子,不需要经过孩子的同意,妈妈需要坚守住自己的界限。          孩子要妈妈陪玩,是孩子的事情,孩子的心理需求,这是孩子的界限。孩子需要得经过妈妈的同意,不可以强迫妈妈,需要接受妈妈的拒绝。        孩子的需求没有被满足,他可以选择自己玩,也可以选择和妈妈商量晚点陪他,也可以选择哭闹强迫妈妈妥协,这是孩子的事情。         孩子的要求没有被满足,有情绪了,这是孩子的情绪,孩子是自己情绪的主人,可以哭,可以发脾气。妈妈需要尊重孩子的情绪界限。        妈妈在接待客人时,孩子不可以打扰。而孩子哭闹时,因为妈妈不允许孩子哭闹,而有了情绪,这是妈妈的情绪,妈妈需要处理自己的情绪。这是妈妈的情绪界限。妈妈受不了孩子的哭闹,可以选择妥协,也可以选择处理情绪,请客人等待,也可以选择坚持界限。       3-6岁孩子故意哭闹,有可能是想惹妈妈生气,是因为孩子想要挑战妈妈。挑战,3-6岁孩子的敏感期吧,他就是想要赢了父母,获得战胜感。父母需要允许孩子赢,并且承认孩子赢了,还不惩罚孩子或过度依赖孩子。 如果这个需求没有被满足,长大了,会一生去找一个权威人物去挑战,但是那时挑战成功的话,是会被攻击的,所以没办法获得战胜感。 如果妈妈了解孩子的心理,可以觉察到生气,并表达出来:我很生气了。孩子就会开心地笑,因为他赢了。       3岁左右的孩子,当妈妈清晰各自的界限,我们可以借助规则来保护自己的界限,并且守住自己的界限。自我选择,自我负责,自己的情绪自己负责去管理,同时允许对方有自己的需求和情绪。        大方向的规则有三个: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伤害环境。        具体的规则有七个: 1、粗野、粗俗的行为不可以。 2、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归自己所有,并有权利自由支配。 3、从哪里拿的东西请归位到哪里。 4、谁先拿到的谁先使用,后来者请稍等待。 5、不可以打扰别人。 6、学会道歉。并有权利要求他人道歉。 7、学会拒绝别人,也接受别人的拒绝。         妈妈和孩子发生冲突的时候,可以用规则来保护自己的界限,同时协商解决冲突的方法。        如果坚守界限时,妈妈可以这样说:妈妈要去接待客人,你可以选择等一个小时之后 ,妈妈再来陪你。你可以选择哭闹,我会很生气烦躁。我去接待客人了,没办法陪你,你很难过的话,那你陪你的情绪呆一会儿。       前一个晚上,我刚好经过被打扰的事情,我正在用手机打字时,娃又不停地拉我的手,问:你在做什么?        问了三四遍,我在思考怎么打字,所以回答不上来,感觉被打扰了,烦躁地说:我被打扰了,你不要打扰我。        娃马上眼泪出来了。        我说:我很生气烦躁了。想了想,我说:我在梳理一下和别人的关系。        娃就没有再问再拉我了。        等我梳理完了,我说:刚才妈妈烦躁了,你需要道歉吗?        他摇头。        我说:刚才我在打字,我不愿意被打扰,会很烦躁,请你向我道歉。        他趴在床上了,我把他抱起来,他说:对不起!        我说:看着我的眼睛说。        他又看着我说:对不起!        我说:没关系。        我说:刚才妈妈我有点烦躁,向你发脾气了,对不起!        他说:没关系!        然后和他商量陪他看书了。         所以在这件事情里面,有使用了四个规则: 1. 粗野、粗俗的行为不可以。哭闹强迫,发脾气,吼等 2. 不可以打扰别人。 3. 学会道歉,并有权利要求他人道歉。儿童拥有保护自己的权利。 4. 学会拒绝别人,学会说”不“。         关于”道歉“,孩子不需要妈妈道歉,这是孩子的想法。这是孩子心理的界限,我可以尊重他。        因为我把孩子当成和我一样平等的人对待,他的行为影响了我, 我感觉被打扰了,我感觉不舒服,有权利要求孩子道歉。         但是他道歉与否,是他的事情,他是自己的主人,他愿意道歉,说明他愿意为自己的行为担当;如果他不愿意道歉,他有权利拒绝,我不可以强迫他道歉,我也要尊重他。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