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监禁期与假释期
2018-03-24 14:20:16
松果小编
早年间,市面上有一部非常火的健身书籍,叫做《囚徒健身》,讲的是一个被监禁的人如何在囚室里自我锻炼。还记得书的前言中说,囚徒健身,不仅告诉人怎样健身,更传达着一种生活哲学。我对这句话,相当的认可。众所周知,这个世界很大,然而大部分的世界大多只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中。比如,你可能听说过北极,但也许你一辈子都没真正到过北极。据调查,大部分都市人的生活,不过在自己房子附近的一些街道,不超过十平方千米的地方进行。然而,他们却以为他们生活在所谓的“世界”
孕妇每天都要呆在产房,工人每天都要呆在工厂。这种对活动范围的限制为何不能视作一种暂时的被囚禁?然而当事人却并不会觉得自己失去了自由。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每个进监狱的人只会记得在监狱中的两天,进去的那一天,和离开的那一天。”据说,大部分刚刚入狱的人都会在夜晚嚎啕大哭,喊着“放我出去”。当我们用科学的眼光把这些被囚禁的人与一个一生坐在寺庙中参禅悟道的僧人的心理状态进行对比,会有怎样的发现呢?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终于,昨天下午我进行了一个实验,我把自己关在小屋子里进行了近五个小时的冥想,忽然觉得,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精神上的囚徒。
在论证这个观点时,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第一,每个人的自我保护的本能会迫使自己呆在自己熟悉的环境。第二,即使外在环境改变,并不能改变我们大脑中的基本活动模式。第三人的情绪状况受生理周期的调节,并不会突破已有规律。首先,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我们每个人在婴儿时期就已习得了对世界的基本观点以及相应的基本人格。这种习得在人的一生中都不会再发生改变。所以一个人一旦形成了基本的人生态度,几乎就不会再主动改变它。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提升会带来新的人生观点。这些新的观点并不是直接堆砌在人的意识中,而是会主动适应原先的想法。即新看法以旧看法为基础。一些患了阿尔兹海默症的人会尤其喜欢呆在自己曾经呆过的环境,不愿再结交新认识的人,正是与此有关。
有一个哲学家说过,每个人在社会中扮演的外在角色不同,但这种不同并不会带来内心的对幸福的感受不同。这种论断与近些年来的心理学研究成果相吻合。经研究发现,一个人对生活的满意度,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基因影响,但并不会受生活的社会阶层,文化环境影响。这是因为每个人的感受取决于大脑中的物质基础,只要大脑的工作规律相似,人内心的幸福感就不会因外在条件不同而不同。举个例子,当你向一个人设法传达一个故事,不管你是发短信,还是用传真,或者用电子邮件,只要故事的内容相同,带给人的感受就会相同,而不在于外在形式。对于人对生活的体验也是一样,不同的生活经历并不会带来幸福感上的差异。
而人的各种心境,是由血液中的一些激素浓度水平决定的,这些已有科学证明。比如多巴胺浓度的提升会带来愉悦,5-羟色胺的缺乏带来抑郁,平静的心情来自于一种特定的阿尔法脑电波。因此,人的情绪事实上受一些生理因素调节,而并非你大脑中的具体想法。
有了这些论断作为理论基础,我提出一个观点:如果把我们的精神看作是一个囚禁在物质中的囚徒,那么一个人精神状态大致可分为两种:即监禁期和假释期。比如睡眠状态下人就处于监禁期,这种时期人的意志力变差,只愿意在熟悉的范围内活动。而假释期下,学习欲增强,开始渴望新的知识,经历,以及人际交往。如何正确处理这两种状态。监禁期学会运动和冥想,假释期不停的读书学习。你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强大
亲爱的读者们,我写这么多,吸引你来看,只想让你
下
个
单
行
不
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