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带着面具生活的人来说,面具是他的全部世界,而世界记得的是他的面具
2018-02-28 10:36:19
松果小编
我将懊恼暗藏于心,一味地掩盖自己的忧郁和敏感,竭力把自己伪装成纯真无邪的乐天派,逐渐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滑稽可笑的怪胎。--《人间失格》
对我而言,看一本书,更多的是以上帝视角在旁观着书中人物走完他该走完的情节。
史铁生曾说过:“写作者,未必能塑造出真实的他人,写作者只可能塑造真实的自己》
看完《人间失格》这本书,我特意去了解了一下这个人,真实的他在《人间失格》这本书出版不久,就自杀了。太宰治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是当地首要人物,母亲体弱多病,不能亲自抚养孩子,父亲的严厉和母亲的缺失。导致太宰治从小心思纤细而敏感,后来他在东京大学法文系就读,读书期间他积极参加左翼运动,从25岁开始,五度自杀,曾和艺妓同居,后来被退学,期间四次殉情未遂,三十九岁时与最后一位爱人相约投水自尽。
而小说的主人公阿叶,很小的时候,就体弱多病,敏感懦弱。充满着对人世间的恐惧,通过讨好别人来缓解内心的恐惧和不安,很小的时候就会用假装的欢乐逗大家开心,甚至成为学校里最受欢迎的学生,中学之后,开始经常逃学,认识酒肉朋友,后来的生活也是贫困交加,一步一步走向毁灭的路.....
经历如此吻合,也许这本书是太宰治真实内心的写照吧。
其实这本书,我一直听说过,但不知道为什么,我看到名字其实就没有想看的冲动,尤其是大家口口相传的对这本书的备注:生而为人,对不起。
对于这种类型的小说来说,我几乎不可避免的会在读的过程中想到作家本身在写这些文字时该得多痛。
用这般诚实的近乎残忍的笔触,几乎漫不经心地横刀对自己剖腹,露出内里的惨淡与不堪来。
作家本身就是极其敏感的人,而写作的过程,又是不断地去旁观他的痛苦,解剖自己的痛苦,直到把最痛的那一面写出来。冷静的写出来。
这是有风险的,大概率的可能是万劫不复,像前些时候的《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的作者一样,完成写作后,在卧室上吊自杀。她曾说:“如果你读完感到一丝一毫的希望,我觉得那是你读错了,你可以回去重读”
真正的黑暗不带一丝光亮,真正的绝望谈不到任何救赎。
小概率的可能说,痛苦成就了作家,使其变得更加柔软而坚定。
可是作为读者的我,实在实在是不敢也不想看到,一个极度敏感的人,一点一滴的涂着改着,直面自己的痛苦,又无旁人理解和陪伴拥抱。只是自己一个人,不断的重现那些孤独而委屈的经历,而后陷入极端的自我否定,直至开始自己放弃自己。
就像捧着自己脆弱的心,思考一下,而后狠狠的捏碎。
通过叶藏的独白,让我窥探到太宰治内心的世界。
这是,一个灰色的世界。
灰色,一种单调,无感,甚至给人以压抑的颜色,却是叶藏生活的主色调。更可悲的是,这个灰色的世界的描述尽然是从家庭聚餐开始的。“在我乡下的家中,就餐时,全家人一共有十个左右,大家各自排成两列入座,作为最小的孩子,我自然坐在最靠边的席位上,用餐的房间有些昏暗,吃午饭时只见十几个全都一声不响的嚼着饭粒。那情形总让我不寒而栗,再加上这是一个古板的旧式家族,所以每顿端上饭桌的菜肴几乎都是一层不变的,不可能奢望出现什么珍奇的山珍,抑或奢华的海味,以至我对用餐时刻充满了恐惧,我坐在那幽暗房间的末席上,因寒冷而浑身颤抖”
家庭聚餐,原本温馨惬意的场面却变得如此的压抑,以至于叶藏一生都在不停的念叨着对所有人的恐惧。这种恐惧从何而来?是天性敏感吗?应该不完全是,如此压抑的环境下,无论是谁也会细思恐极。
而正是这种深深的恐惧感,使得叶藏在孩提时代就开始一次次的逃避现实,担忧为了迎合身边人共同的”世界观“带上了”小丑“的面具,来隐藏自己的内心。有时他会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耻,有时他会发出些许的不屑和轻,蔑视那些被他以”绝妙的手段,精彩的表演“所欺瞒的人们,可是他最愿意的是躲藏再人们的笑声中,获得片刻的欢愉和宁静。
随着叶藏的成长,他发现生活的灰色也从家里扩展到学校,到朋友,到社会,紧紧地包围着他,束缚着他,使他不得不带上更多的面具,在学校,老师们一边嘲笑着”这个班级没有大叶该是多么好“一边又欣赏着叶藏小丑式的表演,社会上崛木一边疯狂的阿谀奉承着阿叶。一边却从来没有将阿叶当做”人“来看。”比目鱼“身上的那种世故圆滑,拿着阿叶哥哥寄来的钱,给自己领人情的虚伪,而最可悲的是,阿叶父亲对他长时间的不闻不问,冷漠以对。我想换作是谁,都会在这种环境下都会或多或少的抑郁吧。
叶藏也是这样。
不过不像大多数人会反抗。就像《楚门的世界》的男主一样,逃出原本设计好的命运,叶藏选择的是,用一个套子将自己装起来,给自己戴上面具,以小丑的形式面对这个世界。”我想到一个好方法。那就是假痴假呆。诈哑作聋。这是我对人类最后的求爱,尽管我对人类极度恐惧,但似乎始终割不断对人类的缘情,于是借着装傻这一缕细丝来维系与人类的关联。表面上我总是笑脸迎人,暗中则是拼着死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般才艰难万分做出这样的奉侍。“
他从很小时候就开始用假装的笑脸博得家人欢心,在学校里也是通过搞笑表演成为受欢迎的学生,高中时代起,他经常逃学,交酒肉朋友,参加非法集会...
或许他也有过抗争,也曾看到过生活的希望,我想那应该是良子给他带来的。那个露出一颗虎牙便使阿叶沉迷的女子,良子身上那种纯真,那种纯粹,给阿叶的世界带来了片刻的色彩,他开始戒酒,开始画画,一切都开始迈向正常的生活。可是,恰恰是良子的单纯,那种无以言表的美好品质,却被无良奸商所利用,所玷污。而阿叶眼看着良子被玷污,他的懦弱牢牢的拴住了他的脚步,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幕幕,他蜷缩在楼角里,灵魂再一次被吞噬,最后的一丝色彩叶消失再灰色的海洋里,阿叶重新走上了对人格面具的依赖。酗酒,吸毒。。彻底走上了毁灭的道路。
书中最后”都是他的父亲不好“;老板娘漫不经心的说到:”我认识的阿叶,又诚实又乖巧,要是不喝酒的话,不即使喝酒...也是一个神一样的好孩子阿“这或许是老板娘对叶藏的同情,可这是真的叶藏吗?叶藏一生都在出于对人际交往的恐惧而对周遭的人进行”服务式“的表演。而旁观者并不知道这些,从他们的角度只看的见他温顺善良,善解人意的一面,所以从老板娘的角度,这是对叶藏的同情,可对于叶藏来说,这是彻头彻尾的失败,他的一生都在模仿人,或者是说模仿一个是”世人“眼中正常的人,可到头来,只把自己的面具留在了每个人的心中。
无数有严重被抛弃创伤的人拼命去抓住一点什么,以此形成一种存在感,但同时,只要一孤独,一安静,就会觉得要命的空虚。
而人的本性是希望建立连接的。
当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时,相当大程度的人会寄希望于酒精,毒品等等。因为这样才能找到一些存在感。
他的这种恐惧很大程度上是对抛弃的恐惧。
如果按精神分析的说法就是,在婴幼儿时期未和母亲或者抚养者建立良好的关系。未被看见。便觉得自己没有在人间存在的资格。
有这样的感觉做底子,那么,随便抓住任何一根救命稻草,也即那些偶尔能与别人建立哪怕再松散链接的方式都会极度执着。
就像《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一直试图让爸爸看见自己,却永远受挫,直到一天,她靠做鬼脸赢得了爸爸的一个笑容,从此后,她一生做了无数次鬼脸,每一次都是为了讨好别人,可是那个可怕而滑稽的鬼脸,却会吓着其他出现再她生命中的人,最终她也觉得自己丧失了作为人的资格。
这些,讨好的面具,可笑的鬼脸。小心翼翼的掩藏。
日复一日的恐惧害怕的背后,都藏着一个个真实的人,在渴望着被看见,被接纳,被温暖,被爱着。
然而,然而,他们的渴望大概率的情况被误解。被轻视,被无视。
太宰治其实更多的希望被父亲看到。可是父亲一直保持着那份可亲又可怕的存在。以至于最后,阿叶在得知父亲病逝之后,愈发的萎靡颓废了。他说:“父亲已经去了。父亲片刻也不曾离开我对心际,他作为一种可亲又可怕的存在已经消失而去,我觉得自己那收容苦恼的器皿也陡然变得空空荡荡。我甚至觉得,自己那苦恼的器皿之所以如此沉重,也完全是因为父亲的缘故。如今我顷刻变成了一只泄气的气球,甚至丧失了苦恼的能力。”
这本书之所以容易让人沉迷,我想有一部分是因为,大家在读的时候或多或少地想到了自己。看到了自己的一些影子。
生活中带着面具生活,以为自己是“边缘人”其实很多。
甚至因为互相都未曾袒露过真实,于是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孤岛。
在面对世界的繁复时,我们分裂出来了两个我。真自我和假自我。
真自我相对自己,假自我相对别人。
当你带上面具,不断的表演给别人看,做别人眼中的自己后,离真实的自己就远了。
所以,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会偶尔在某个晚上,突然惊醒,我活得让爸妈满意,让领导满意,孩子满意,朋友满意,同学满意。
“唯独自己不满意”
或者另一种情况“好像我活的让所有人都不满意,最严重的是我自己”
这都是在漫长的生命中,从未滋养过自己的灵魂。
反而一点一滴的消耗自己的精力削弱真实的自我。
直至真自我虚弱至极,奄奄一息。
最好的解决方法当然是良好的母婴关系。让孩子获得天然的“实体自恋”
一般大家说到自恋总觉得是个病态心理似的。
但科胡特讲到自恋有两种,一种是实体自恋,也就是健康的自恋。就是你的自我价值感,你觉得“我很好”这种感觉是一种很真实的东西,是一种实体。
嗯,另一种自恋是虚体自恋,和外在条件紧密联系在一起。比方说,美貌,金钱,社会地位,名气等等。
当外在条件好的时候,可能你的自恋会爆棚。但当外在条件不好时,你的自恋就会受到损害。这叫虚体自恋。
这么说,可能还是抽象,其实有一个例子。王菲。
她这些年,独立得像个城,里面有她的世界,她自得其乐。
所有的一切,只要成全了自己喜欢的自己。足矣。
本来幻乐一场,一切随心,任凭他人评说。
所有,她没那么在乎那些“虚的名气”
比如在颁奖典礼上,她说:“我会唱歌,我知道,所以评委对我的肯定,我也给予充分的肯定”
比如她会说:“我希望我不唱歌后,大家忘了我”
爱情里,她爱的干脆,走的决绝。
会勇敢去爱,会去给与,去索取,去照顾,去依赖。
而有一位心理学家弗兰克教会我们另一种方式去达到“实体自恋”--那种真真切切的知道自己有价值,觉得自己很好。
路径是:
“投入地去爱一个人,投入地去做一件事,幸福就会降临”
所以建立的基础就是:
爱,和去做你真正喜欢的事情。
这点我是有一定的体会的,我的生活也有求之不得的无奈多过踌躇满志,事与愿违的情况多于种瓜得瓜无论自己抑或是时代都看不清前路在哪,也不知道走哪步会满盘皆输的错。
但因为,我还可以读着喜欢的书,遇见喜欢的人,做着一些喜欢的事。所以还能忍受一点点现实。
我最近思索的是,这个时代应该是遇到了危机。因为最近这些年,抑郁症,焦虑症的发病率在逐年上升。而这并非一个国家的事情,而是全球化的趋势,像是传染病一般。
恐怖主义,科技的飞速发展,国与国之间的博弈,环境问题,教育问题等等等等。
都在出现一些不那么好的事情。
而如今的年轻人,我倒发现出现了诸子百家式的生活方式。
有农家,逃往农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大地和绿色相伴。
有佛家,都行,都可以,在生活中带发修行。
有儒家,积极进取,扶贫,做实事。
有道家,顺其自然。
大家都在用自己的方法,消散时代掩映下,不知名的痛苦。
请原谅,我其实找不到什么语言来描述这种感觉。
只能感觉到一种内心中隐隐觉得不对的感觉。
不过,我还是觉得,希望某一天,全世界的年轻人,不再四散各自奔跑。
而是手拉手,一起面对,时代给我们的考卷和危机。
但其实生活也不仅仅是焦虑,痛苦。还有一些快乐和幸福。需要提醒。
想起之前看过一条微博,它引用“卡尼曼的前景理论”分析人的情绪。
“人对痛苦的感受比快乐敏感多了”
一份善意如果带来单位1的幸福,同等一份的恶意带来的痛苦单位值为3甚至更多“
博主难过地说:“人类真是太他妈脆弱了”
但很快,有一条转发评论被顶到了前端,它提出了解决方案:
”所以呢,想对一个人表达善意,要说3次甚至多次,用来抵消她的寒冷和脆弱,爱你要说3遍,支持要说3遍,祝你幸福要说3遍,这是好人间的生存技能“
在耳边,在心里重复三遍,六遍,无数遍的善意和希望。
希望大家都能被看见。不再出现像《人间失格》那样的悲剧。
写这些,不过是,我在消化自己看完这本书,有些抑郁的情绪。从这点上看,这本书是一本好书。让我看见了自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