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是因为你很聪明?抹杀你人生的8种错误心态。

2018-02-09 22:00:10 松果小编
《心态致胜》作者卡萝.杜维克(CarolDweck)认为,“心态”才是影响个人学习、成长、人际关系、终身成就及人生道路的最重要关键。 因此在学习刻意练习之前,先从调整心态开始,认识是哪些心态限制自己成长,而成功的人又是如何面对困境、挑战与未来。我们还列出8种“阻碍”自己的情境,检验你是否也落入这些迷思当中,若是的话,不如从现在开始修正,迎接更好的自己! 创新点:定型心态者找理由,成长心态者找原因。成功者往往是成长心态者。 迷思1:辛苦付出却没达成目标,一定是自己不适合这行业 遭受挫折,定型心态者找理由;成长心态者找原因。 《心态致胜》指出,定型心态者认为能力是天生,所以当他们遭遇失败时,会觉得自己的能力受到挑战,但为了不让别人认为是他们的能力不足,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责任往外推,或说自己本来就不适合这个行业,难怪努力也没用。比如说,业绩没达标,会怪罪客户不识货,或自己本来就没有这方面的天分。 相反地,成长心态者会观察过程与方法。当他们遭遇困难时,会反省会不会是自己不够努力,或方法不够好,主动思考如何改善,克服障碍。 迷思2:主管点名请我发言,他一定是在考验我 假设有一天开会,突然被老板点名,要你对正在讨论的议题提出意见,脑海里第一个出现的想法是什么呢? 定型心态者,会反射性以为老板在考验能力。谈到考验,就会有高低和比较,所以会下意识认为,其他人都在盯着你瞧,等你出洋相,老板正评估你的一举一动。这些想像,会使你更紧张,甚至导致行为失常。 反之,假设你是成长心态,会认为每个人看事情都有自己的角度,如果意见相左也无妨,大家都是为了把事情做好,发表意见比较容易侃侃而谈、不顾忌。因此,面对一样挑战,定型心态者视同事为竞争者,成长心态者视同仁为合作伙伴。 迷思3:工作出错,等于履历留下污点,显示我的能力不足 定型心态者认为出错是因为能力不足;成长心态的把错误视为改进机会。社会心理学家罗伯.伍德(RobertWood)和艾尔伯.班杜拉(AlbertBandura)曾对商学院学生(具管理实务经验)做试验。先让学生模拟自己是经理人,必须分配员工职位,然后根据生产成果再修正行动,找出最佳激励员工的方法。 有些学生实验前被告知,表现愈好,能力愈高(定型心态);另一些学生则被告知,作业是给他们尝试错误的机会(成长心态)。虽然两组学生生产力都没达标,不过,定型心态经理人担心尝试不同方法,会出现更差结果,所以停止修正;成长型经理人,不担心被评量,所以持续从反馈中找错误,修改策略,发现最佳激励方法。 迷思4:接手新部门,最好展现自己很厉害,避免被怀疑不够资格 定型心态者爱比较谁能力强,成长心态者重视解决问题。 微软(Microsoft)执行长萨帝亚.纳德拉(SatyaNadella)在2014年接手时,因为每年的年度考核会淘汰20%员工,所以内部竞争意识激烈,整个公司弥漫“谁也不服谁”的气氛。内部恶性竞争,阻碍公司创新动能,导致各产品都不断被竞争对手超越。 为了改善公司体质与风气,他上任后,不急着展现自己的才能,反而亲自带着主管和工程师拜访客户,主动向客户承认不足,希望客户给予建议。最后为了满足客户需求,甚至不再坚持Office系列只能用在Windows系统,成功在3年后让股价翻倍。 迷思5:被别人纠正的时候,认为是对方有偏见,或鸡蛋里挑骨头 心理学家克劳德.史蒂尔(ClaudeSteele)和约书亚.艾隆生(JoshuaAronson)研究发现,只要是人几乎都会有刻板印象。但定型心态者会认为个人特质是天生的,无法更改,反而会放大刻板印象对自己的影响;对于负面评论,采取拒绝、逃避事实的行为,导致失去成长机会。 反之,由于成长心态者不相信“永远比较低劣”“天生不擅长”,刻板印象比较不会影响他们的表现。甚至会更努力找寻改善方法,试图迎头赶上。比如说,非裔学生的文章被白人老师修改,面对老师的批评,定型心态者会对老师是否存在种族偏见存疑,成长心态者会努力找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寻求改进。 迷思6: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是因为我很聪明 《心态致胜》里提到,询问人们:“你们什么时候觉得自己聪明?”定型心态者会说:“当我没有犯任何错误时”“当我完成其他人办不到的任务时。”也就是说,当下的完美表现,使定型心态者感觉自己聪明。 反观成长心态则会说:“当事情很困难,我很努力尝试,能够做到以前不能做到的事情。”成长心态重视的是学习的过程,克服挑战后有的进步。 所以,定型心态者在被称赞聪明后,会拒绝挑战,担心如果犯错,暴露缺点,不再被认为是聪明人。定型心态的人认为,做到别人无法做的事情,是因为他很聪明;但成长心态的人会认为,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情,是因为他努力克服困难。 迷思7:伟人、天才的点子,都是独自思考时灵机一动想到的 关于能力与成就的迷思很多,特别是这一点:某个天才,突然在思考时想出惊天动地的好点子,改变全世界。但现实中,那些所谓的天才,无不是花了很多年的时间,加上团队研究,和同事及良师益友进行无数次讨论、探索,才有最终的成果。 比如说,《解剖发明家:爱迪生传》指出,爱迪生其实雇用了30名助理,其中包括其他科学家,在一个由企业资助的实验室里,24小时不间断地轮流工作。而灯泡的发明更不是突然成功,而是结合许多费时的研究,每一项研究与发明都包含了一位或多位化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工程师的参与。 迷思8:理想的工作是与兴趣相符,做起来能快速上手 于定型心态的人而言,理想是立即完美、永远合拍,彷佛命中注定,一切圆满,听起来就像“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如果不是,那就不符合自己的理想。 因此,不论是工作与生活,几乎都能用二分法解决:真命天子或不是真命天子、适合的工作与不适合的工作……。 但具有成长心态者,认为这些都是可以发展的:你,你的工作,你们的关系,全都能成长与改变。 所以对成长心态者而言,他们相信工作要有热情,但不期望工作与自己完美契合,而是会努力化解两者之间的落差,工作要靠长时间的努力才能成为理想工作。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