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快乐,越悲伤

2018-01-26 12:26:05 松果小编

王姐(化名)一直是圈子里出了名的“开心果”,她开朗、活泼、乐于助人,是大家眼中阳光灿烂的好人。在38岁的时候,她冒生命危险生下小孩,小孩不满周岁她的“最爱”坚决地要和她离婚。离婚后的王姐,更“努力”生活。除了更拼命工作,还练瑜伽、学英语、学钢琴。在外人眼中,她比以前更快乐了。但不久她就患上了抑郁症,头发都掉光了。大家百思不得其解。细了解才知道,其实王姐一直不快乐。从小学开始,她在人前快乐无比,但当她一个人时,她就会变得抑郁。她平时对忧伤气质的人和忧伤色彩的小说与电影感兴趣。多次访谈后,对她进行了深入分析。 每个人都在寻求价值感,如果童年时,某一种方式令我们找到了价值感,此后我们便会执着在这个方式上。并且,大多数人只找到了一套寻求价值感的方式,越困难的时候,我们会越执着于这一套方式,认为这是唯一的。我们执着于某一点,势必是因为我们认为这一点是“好我”,而相反的方向是“坏我”。我们都渴望与别人亲近,但我们认为,别人只能接受我们的“好我”,而不能接受我们的“坏我”。比如王姐,从小就因为开朗活泼、阳光灿烂受到家人和老师的夸赞与重视。开朗活泼、阳光灿烂就成了她的核心价值,她认为快乐时的自己是“好我”,悲伤时的自己是“坏我”。所以把快乐表现给别人,把悲伤留给了自己。她这样做还常常得到别人的鼓励。比如,家长、老师和同学都因为她开朗活泼阳光灿烂而喜欢和她在一起,男孩写求爱信说喜欢她快乐的样子,这些时候,她就会认为自己这一套逻辑正确无比。 我们没有亲密关系的时候,将“好我”表现给别人,将“坏我”留给了自己。当我们有了亲密关系,还是将“好我”表现给别人,却将“坏我”留给了自己和自己最亲密的人。于是,这导致了亲密关系的不和谐。比如王姐,结婚后还是将快乐的“好我”表现给别人,将忧伤的“坏我”留给自己和老公,久而久之,老公便受不了她,坚决地逃往别处回避“忧伤”找寻“快乐”。被最爱的人抛弃的王姐,价值感跌到冰点,她悲痛欲绝。或许她需要重新认识自己,改变自己获得价值感的方式,而不是执着于以前的方式。但是,能主动及时调整自己获得价值感的方式的人凤毛麟角,绝大多数人在遭遇困难时更加执着于固有的方式。王姐在遭遇人生最大的创伤后,她给人的印象是比以前更积极乐观、更快乐开朗了。而这种快乐是假的,她把快乐给了别人,悲伤留给了自己,抑郁由此而生。 越悲伤的时候,我们常表现得越快乐。很多人将这个办法当作了战胜悲伤的法宝。然而,这样做的终极结果势必是:越快乐,越悲伤。当我们非要压制自己的悲伤,并相反表现出极大的快乐时,我们最终收获的,会是更大的悲伤。 当别人都觉得您很快乐,您自己却感到悲伤时,欢迎您来到我的心灵成长工作室,在这里,您可以重新认识自己,寻找新的获得价值感的方式。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