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不活在别人的期待里?认识讨好型人格(上)
2017-12-01 08:10:57
松果小编
如果把时间、精力及人生目标浪费在博得别人的喜爱上,你就会成为世界上最受爱戴的死人!
一个人不能做自己,处处取悦别人,以别人为中心,大概是这个世界上最悲哀的事情之一。
1、一个讨好型人格的人,有哪些错误的心理逻辑?
一个具有讨好型人格的人,通常会具有如下典型特征:
(1)“都是我的错。”丨对别人的感受过度敏感
讨好型的人通常都对别人的情绪非常的敏感,别人有任何一丝不悦或者心情阴云,他们都能快速而又及时的捕捉到,有时这种觉察甚至到了“自以为觉察”的地步。
遗憾的是,他们之所以这样,通常是因为内心有一个不好的假设,即他们会认为别人的情绪变化跟自己息息相关。
他们有义务让别人高兴,似乎别人不高兴就是他们表现不好造成的,他们非常害怕别人对他们有不好的评价,为了维持住别人对他们好的评价,他们必须深刻提高警惕,关注着别人,为的是赶在别人指责自己时,及时调整自己,让别人对自己满意。
因为这一点,他们会自动的在与别人的关系里,把自己放在满足别人的位置上,类似于奴隶,而别人是他们的主人,一个奴隶必须时刻讨好主人,也许就是讨好者内心和行为的最真实描写。
我的来访A第一次来咨询的时候,讲述了他的爱情,他觉得他们之间的矛盾都是他的错,女友不开心、不理他(不接电话、不回信息),这都是他的错,他对自己一遍又一遍的检讨,顺理成章的他成了这段关系的好人,那谁是这段关系中的坏人呢?即便做成这样他的女友还是不愿意理他。实际上,他们之间的问题并非如此,终于有一天,他告诉我他知道了真相。尽管有时候他们意识不到这种荒谬的逻辑,却按照这样逻辑规则在指导自己的行动。
(2)“我决定不了任何事。”丨抬高别人,贬低自己
讨好型的人对于别人的负面反馈往往吸收消化很快,他们一贯的会采用别人都很强,很好,而我很弱,很差的模式来解释一切事情。
所以在讨好型人格的内心里会认为:“我根本无法决定自己的事情,而必须依赖别人的判断和对我的评价才行”。
本质上,抬高别人,贬低自己是把自己放在一种弱者的位置上来获取安全感的方式。
因为在讨好者的内心里,他们会认为“我都这么弱了,我都这么自我贬低了,我不会攻击你,只会捧着你。你也就不好再来攻击我,嫉妒我了吧,因此我就安全了”。
他们害怕自己表现的强大和美好时,会引发别人的攻击性。为了避免冲突,他们提前缴枪投降。
这样的自我贬低,会让自己忽视自己的能力,当然,在工作环境中,更容易让周围人或上司对你的能力给予不了客观的评价,很多重要的工作自然就不会落在你头上。
(3)“我害怕说不。”丨不敢发出请求,很难拒绝别人
具有讨好型特征的人很害怕给别人添麻烦,因为他们有很深的不配得感,即会认为自己给别人添麻烦是件很过意不去、很愧疚的事。
当他们获得帮助时,往往会表现的受宠若惊,感觉自己承受不起或不配承受别人的帮助和恩惠。
与自己不敢表达自己的需求相反,讨好型人格的人在面对别人的要求时,很难拒绝别人,即便当他们意识到别人的需求可能会不合理,他们也拒绝不掉,因为他们害怕一旦拒绝掉别人,别人会对他们不满,对他们有很差的评价。
即便他们做出了拒绝别人的行动,也会反复的给别人道歉,为的是试图消灭掉别人的差评和不满。
这点常出现在人际交往中的,不懂得表达自己的请求,也不懂得拒绝别人,很容易让自己的价值感放低,别人也会对你视而不见,随意践踏你的界限。这就是职场中“便利贴”的角色。
(4)“宝宝心里苦,宝宝不说。”丨缺乏界限和原则
讨好型的人做事以取悦别人为目的,害怕别人的不满和差评,会导致他们在生活中没有原则,在交往中也丧失界限。
一方面他们会守不住自己的界限和原则,任凭别人无限制的对自己违矩而做不出任何反抗,比如有的讨好者任凭别人跑到自己的生活里来指手画脚,对自己指指点点,即便内心不舒服却做不出任何反抗。
另一方面他们也容易突破别人的界限,希冀着别人为他们过度的负责,期待建立过度亲密的关系,但同时常常因为别人不能满足他们的期待而受伤。
讨好型的人的这种缺乏界限,主要是因为他们自身没有界限感造成的,因为自己界限缺乏,想当然的也会认为别人界限也缺乏,所以会引发各种人际痛苦。
2、哪两类父母,容易塑造讨好型人格的孩子?
讨好背后的本质是一个人的低自尊。
有两种类型的父母容易塑造讨好型的孩子。
一类是父母本身就是讨好者人格,自尊和价值感都很低。
他们一方面会不停的教育自己的子女做人就是要讨好别人获取生存,一方面又言传身教许多讨好的模式。
甚至从小时候开始,父母就会在对待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时,牺牲自己孩子的需求去满足别人家孩子的需求,捧着别人家的孩子,照顾别人家父母的脸色,而委屈自己,牺牲自己。
这种家庭长大的孩子,长大后自我感觉就低人一等,不自觉的就容易讨好别人。
一个家族在传递讨好的时候,它一定会传递与之匹配的抱怨。
在外人眼里,讨好型的家庭似乎与世无争,对外总是在示好。但是就像一个人一样,过度的讨好会引发人性的失衡。在讨好者家庭的内部,也会有更多的抱怨和负能量释放的方式。
除非发现这种模式的不合理,才会尝试去改变,不然的话,他们就会一直讨好下去,甚至把这种讨好模式传递给后代。
另一类出现讨好型孩子的家庭往往存在着控制欲过强的父母。
在这种家庭里,孩子的一切必须围着父母的需求转,孩子不能有自己的意见和自我,孩子必须孝顺,一旦孩子做不到这些,这些父母就会通过指责、批评、打骂的方式去教育孩子。
渐渐的,孩子内心的声音被完全泯灭,而成为只依赖大人评价的傀儡,孩子变的胆怯畏缩,不敢表达自己的需求,同时觉得自己必须讨好父母,因为只有讨好父母,自己才有好日子过。
当他们长大后,讨好父母的模式就变成了讨好所有外部世界的人的模式。
不管在哪种养育模式里,我们都可以看到,讨好型的孩子从小就缺乏自我价值感,或者被剥夺了自我价值感,而“讨好”是他们唯一知道和掌握的获取自我价值感的渠道。
为了获得这种自我价值感,他们才会不惜自我牺牲、自我压抑、自我委屈、自我矮化,努力努力的去满足别人,以交换到别人对自己的满意和好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