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止你幸福的,你却视若珍宝
2017-11-19 15:35:08
松果小编
最近,一位朋友和他老婆闹得不可开交,
希望他能读到这篇文章。
大学时,他喜欢上了班上一女生。
这女生,人长得很漂亮,
但就是有点花心,追她的人特多。
为了追到这个女生,
他对她特别特别好,远超其他男人。
很幸运,最终他娶到了这个女生。
但生了孩子不久,女生就不甘寂寞起来。
勾三搭四,春色无边。
他知道后,心里无比痛苦,
却还是对她特好:“相信她会慢慢收心。”
但前年,女生终于提出:“我们离婚吧!”
他的脑壳一下就爆了:
“我对你这么好,你为什么要这样对我?”
“我付出了这么多,你说分手就分手?”
他不甘心,于是两人天天争吵。
他不甘心,“反正我就是不离。”
先是争吵,接着是对打,
孩子受到惊吓,经常半夜尖叫惊醒。
争吵一年,他的感情早已消磨干净。
我劝他:“既然没感情了,就放手吧。”
他咬牙切齿地说:
“凭什么她这样对我,我还要成全她?”
“她不让我好过,我也不会让她好过。”
就因为不甘心,他在“恐怖战争”中已浪费了两年时光。
因为他们——不甘心。
为什么这样不甘心呢?
源于一个词——损失憎恶。
著名心理学教授亚科斯和布拉默,
在1985年做了一个实验:
他俩先让实验对象花100美元,
买了密歇根滑雪之旅的票,
然后等几天告诉实验对象,
其实威斯康星滑雪之旅要好玩有趣得多,
而且票价只要50美元。
于是实验对象又买了威斯康星的票。
但过几天,教授告诉实验对象:
“这两次滑雪之旅的时间重了,只能选一个。”
你猜大家会选择哪一个?
大多数人选择了更贵的那个,
而不是更好玩更有趣的那个。
实验对象说:“选100美元这个,只损失了50美元。若选50美元这个,则会损失100美元。”
于是,两位教授提出了“损失憎恶”理论:人们面对收益和损失时,损失更加令他们难以忍受。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卡尼曼,
曾做过一个实验来验证“损失憎恶”效应:
他对一群实验对象说:
“向上抛出一枚硬币,
落地正面,你就赢100美元;
落地背面,你就输100美元。”
你会参加这个赌局吗?
大部分实验对象选择了拒绝——对他们来说,失去100美元的恐惧,远比得到100美元的欲望要强烈得多。
接着,卡尼曼改变了实验方法,
他先给每个人发500美元,然后说:
“你现在面临两个选择。
一个是:立马退给我250美元。
一个是:抛硬币,正面朝上,这500美元全还我;背面朝上,你不用退任何钱。”
结果大多数人都选择了抛硬币,
为了避免250美元损失,他们甘愿冒险。
卡尼曼说:我们天生就对“损失”更加敏感,为了避免损失或找回损失,我们会变得冒险。
就是因为他们不甘心“损失”,
所以决定“冒险”赌一把。
不要以为这种情况只出现于传销,
其实它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
这样的不甘心还发生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一高中同学,爱上了赌博。
最开始,曾经一晚上赢过一栋别墅。
但后来,却连自己的房子都输掉了。
姐姐哭着劝他:“收手吧。”
他说:“那怎么行,我都输了那么多了。”
父母哭着央求:“收手吧。”
他说:“再等等,我一定会赢回来。”
最后,他欠了500多万。
借了高利贷,没钱还,只有丢下父母妻儿跑路。
至今,他仍然音讯全无。
我们小区还有一哥们,迷上了彩票。
他把所有余钱都花在了买彩票上,
十几年算下来,起码五六十万了。
他现在仍不肯收手:
“花了这么多钱,我不甘心。”
“万一下一次就中大奖了呢!”
于是,他在彩票路上越走越远。
最常见的还有我们对工作的不甘心。
现在这份工作,你极其不喜欢,
可你就是舍不得放弃:
“处长这个位置,我付出了多少汗水啊!”
“现在辞职的话,以前的付出都白费了。”
于是,你干了一辈子不开心的工作。
亚科斯说:“我们人生中90%的不幸,都是因为不甘心引起的。”
因为不甘心,我们自己杀死了自己的幸福
我们在作出重大决定的时候,
一定不要纠结于无法挽回的沉没成本,
而是要试着问自己两个问题:
1、这是否能让自己获得更持久更强烈的快乐,而不是相反?
2、这是否能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而不是更坏?
若答案是否定的,
那这个选择就不是一个好选择。
果断放弃、果断及时止损,
才是最最聪明的明智之举。
过去的事情无法改变,
失去的东西要不回来,
执着于“过去”和“失去”,
除了自我折磨、损失新的机会以外,
并没有其他卵用。
冯小刚说:“人这辈子除了生死,没有大事。”
这句话,充满了人生智慧。
也就是说,我们要学会原谅自己。
原谅自己曾经走错了路,
原谅自己曾经爱错了人,
原谅自己曾经选错了方向,
但只要壮士断腕,立马“及时止损”,
世界就会向你敞开一道宽阔的大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