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原生家庭,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己》

2017-11-13 23:17:42 松果小编
文/胡岸青 上一篇文章中,我通过故事的形式表达了一个观点,即: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阴影小孩。 要想解决问题,你必须了解并分析这个阴影小孩内心的渴望,以及他所受的伤害。顺着这条思路写下来,便有了今天这一篇文章的主题:批判原生家庭,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己。 当然,我在这里要补充说明的一点是,批判的目的不是为了将自己内心存在的问题完完全全地推卸给原生家庭,而是为了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从而让我们更好的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否则,批判本身没有任何意义。 接下来,还是说说具体的例子,这个例子是我从自己周边朋友遇到的问题当中总结而来的。 可能是我比较爱好写作的原因,再加上大学时候选修过心理学。所以我在同学当中,这方面有那么点小名声,他们遇到生活中自己认为难以逾越的问题时,总会与我联系,希望当面交流。当然,我每次也尽量提供帮助。一方面,我确实对心理学感兴趣,而且大学时有过那么一点皮毛的研究,另一方面,我一直爱好写作,却苦于没有找到自己想要的写作方向,我也很需要积累真实的案例为日后更深入的研究提供真实的素材来源。 我经常碰到的事情是这样的,有的人非常爱自己的父母,成年后对父母曾经的付出也是充满了感激之情,可是,当被问及父母对他做的不好的行为时,他们总觉得不愿意提及,觉得那是对父母的不尊重、甚至觉得自己是背叛了父母。这个问题在婚姻关系中尤其普遍,我上面说的内容也是我从自己周边朋友的婚姻问题中总结来的,就包括我自己的婚姻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婚姻中,一方不允许另一方谈及一点点关于父母的不是之处,哪怕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他也先入为主地认定你是对他父母的不尊重,然后他就会变得不开心、甚至充满敌意。之后就有可能因此而爆发口舌之争。 接下来我想表达的观点,即来自周边的真实案例,也源自我最近对心理学的学习总结。现实生活中,很多的人对父母的看法并不客观,这是由历史原因的,比如,感情不和的父母双方,一方对孩子表达关于另一方的描述时,常常会用上贬义词,诸如“爸爸真是不负责任”、“妈妈总是这么不细心”、“你以后可别学你爸、“千万别学你妈的”等等。在这样家庭长大的孩子,多半会在成年后也不能原谅自己的父母。 还有一些人呢,会美化父母的形象,因为孩子小的时候总是无条件的信任父母,并认为父母都是完美的,否则他们会感到害怕,会觉得自己所依赖的人是不可靠的。因此,父母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是完美无瑕的,甚至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而事实上,父母的现实形象本来就应该包含优点和缺点两个方面,如果成年后,我们依然不能客观地看待这个问题,那么我们在心理上就无法过上真正健康的独立思考的生活。你也会因此,很难找到自己的路,因为你无法客观的面对父母的现实形象,你也就不会客观地去面对自己。 所以,我要再次说明这个观点,批判原生家庭的意义不是为了推卸责任,而是为了更加客观的去认识自己的成长环境、以便更好的认识自己。健康的认识应该是这样的,当然这仅仅是我自己认为的观点,也许心理学家并不认为这是健康的,此处也不妨拿出来分享:我的父母是不完美的,他们也有缺点,我承认他们的缺点客观存在,其中有一些还对我的成长甚至我婚后的另一半的相处产生了不好的影响,但世上没有完美的人,这一点不影响我对他们的爱与孝敬。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