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观太正的人,活的太累

2017-11-12 12:59:18 松果小编

1 所谓三观,通俗说就是一个人的生活标准。即:你觉得人应该怎么活,事情应该怎么做,世界的法则应该是怎样。 所谓三观太正,就是觉得人应该按照经典、正宗、传统、道德等大众的、书面的标准而活。 更简单点说,三观太正的人其实都活在教科书里。 他们的思维是这样的: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这两句话,高度、形象、生动概括了一个人很正的三观。翻译成现代话,意思就是说: 不道德不文明的事不该做, 不对的事情不该做, 不正经的事不该做, 不礼貌的事情不该做, 不符合规则的事情不该做, 会影响、伤害到别人的事情不该做, 显得自己形象很不好的事不要做, 做人应该表现得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处世应该懂得彬彬有礼,温文尔雅,处处相宜, 读书,我只读“名著” 听歌,我也只听“有内涵”的 朋友圈,我只发正能量和我的花颜月貌 ……                                     总之就是,坚守“八荣八耻”。做人就要有人样,不应该搞些乱七八糟的事情,搞些乱七八糟的关系,说些乱七八糟的话,不应该表现形象差的自己。应该说些正能量的话,表现优秀、素雅、文明、睿智、博学、高级的自己。 在三观很正的人看来,“日了狗了”、“婊zhi”等不道德不文明的话都是不该说的话,连“sun了dog”也不行,失信、迟到、挑逗、没化妆就出镜、搂肩搭背等,都是不该做的事。 他们有时候是以“道德”、“文明”之名要求或禁止自己做,有时候是以“不能伤害别人”、“不能放纵自己”为名禁止或要求自己做。 总之, 在三观很正的人看来,世界上只有两件事: 应该做的事 不该做的事 三观太正,实际上是规矩太多的代名词。 2 我很喜欢跟三观很正的人一起做生意,做事情。他们简单,单纯,热心,善良,靠谱。能给你在事业上很大帮助。但我却不太喜欢跟他们做朋友。很简单,一个字: 累。               跟他们在一起,你得很小心,玩笑不能乱开,话不能乱说,事不能乱做,手不能乱放。 在他们身边,你有一种说不出的压抑感,大家在一起,必须人模人样,一派正经,才能相处下去。你若不按照他们的规矩做,他们就会对你投来鄙视、愤怒、指责、教育的眼光。最后一个最讨厌:他们会教育你。 他们对你有诸多评判,告诉你这么做是不对的,那么做是不道德的,这么做是会伤害别人的…… 你会觉得不是跟一个活人在交往,更感觉像是在听一个政治老师的谆谆教诲。 有次一个姑娘向我试好,我说发个皂片看看。 她就对我说:“你这样只看外表,太肤浅。”言外之意就是,做人不能太肤浅。 她不知道的是,我本来就不怎么高级。 三观太正的人,看不惯的事比较多。 3 他们不仅让你觉得压抑,活得累。 更是自己活得很累。 三观太正的人,之所以对他人有苛刻的标准,是因为他们自己对自己有很多标准。 他们规定了话应该怎么说,事应该怎么做,人应该怎么活。他们就给自己画了一个框,然后每天必须按照这个框生活。所做所说,必须符合这个框的限制。 这种感觉,就像是平坦而宽广的马路上,非要给自己画一个迷宫型跑道,每天路过这条马路,就要走一遍迷宫。你要是跟他做朋友,你不能走马路,你必须要跟着他一起走迷宫,他才能看得上你。 弄得你很纳闷: 好好的马路你不走,非要排雷似地走迷宫? 三观太正的人,过得太压抑太累。 4 人生有两个活法: 活在自己的感受里。因为我想去做,所以我去做。因为做了我舒服,所以我去做。 活在自己的头脑里。因为是该做的,所以我去做。因为是对的事情,所以我去做。 完全活在感受里的人,是反社会人格,是无法融入社会的,他们太无视规则。完全活在头脑里的,则没有自我,完全成为规则的傀儡。 一个人活出自我,实际上就是活出自己的感受,按照自己的喜好感受去做。因为感受是跟人的心最近的,感受是属于自己的。 而理性则是别人教会我们的,是我们为了适应这个社会不得不做出的妥协,压抑。理性是最安全的。 一个正常人,实际上就是他能在该理性的时候理性,不需要理性的时候就放开来使用感受生活。 理性创造生存环境,感受享受生活所得。 三观太正的人,就是过于活在理性里,没有活在感受里,没有活在自己里。 而一个人失去了为感受而活的能力,就是失去了自我,失去了生命力。 所以三观太正的人,是没有生命力的。 一个没有生命力的人,也是没有创造力的人。他说出来的话很标准,做出来的事很标准,丝毫没有属于个人化的特色,你就会感觉这个人也是个无聊的人。 三观太正的人,其实很无聊。 5 并不是他们想活在这么多规则里。而是他们内心深处,有着非常多的坚信。比如说: 优秀了,才会被喜欢。 正经了,才会被喜欢。 付出了,才会被喜欢。 做对了,才会被喜欢。           符合标准的,才会被喜欢。 …… 他们在潜意识里把被爱这件事与很多其他事情挂钩,仿佛只有这么做了,才能被爱。不这么做,就会被嫌弃。 所以他们发朋友圈,一定要发最美的,最好的。他们发鸡汤一定要发最有道理的,最励志的。他们做事情一定要做最优秀的,最对的。他们说话一定是要说让对方最满意的,最舒服的。因为他们坚信,只有如此,才能被爱。 这时候如果你用了反面的词评价了他,他就会愤怒。 我接触过很多这样的客户,受不得别人对他有一点负面的评价。 别人说他是“绿茶婊”,他就怒了。 别人说他自私,他就怒了。 别人说你这成绩其实没什么的,他就怒了。 别人说…… 别人只是发表他的看法,为什么就会让一个人怒了呢?因为这激活了他内心深处不被爱的恐惧: 你说我绿茶婊,就是不喜欢我,就是要抛弃我。 你否定了我的成绩,就是要不喜欢我了,就是要抛弃我。 因此三观太正的人,太敏感脆弱。 他们不知道的是,一个人不优秀、不正经、不付出、做错了、不符合标准,也会被人喜欢。别人喜不喜欢你,取决于跟你在一起他是否是舒服的,而不是你是否是优秀的。 这时候我就会这样教学: 试着承认下,对啊,我就绿茶婊。我就是个自私的妈妈。我就是不怎么好。感觉会怎么样。 这个承认里,一开始有很大的羞耻感。这个羞耻感就是:天呐,我怎么能这样!我不能这么做!我怎么可以是这样的人! 羞耻过后,就会感觉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终于不用再端着了 。 自己一直在盲目追求无私、高尚、优秀、责任、付出,实际上自己的内心深处一点都不想这么做。承认的那一刻,人就真实了,就轻松了。其实这时候,别人才能真正走进来,靠近你。 这个过程,也叫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也叫做放开自己。我就是做得不够好,我允许我做得不够好,并且放弃做得足够好的执着。 这时候别人对我的批评、指责、标签,我就可以有能量接住了: 是啊,我就是这样的。可是,那有什么关系? 6 三观太正的人,都有个苛刻的父母。给他们规定了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样的教育,让人学会了对错是非,却再也不知道感受好坏。 这样的教育,让他们很乖,很有教养,很是榜样,很励志,很被大众尊重。 但是却很难被人靠近。 像是奥运健儿,在三观很正的道路上为国争光,夺取金牌。这非常好,受到了国人尊重。但是最后,人们的喜爱,还是更被一个三观不正的傅园慧端走了。 三观不正的意思是:一个运动员,该好好的拿金牌为第一位,搞什么表情包。居然还能对拿到铜牌表示“我已经很满意了”。正的三观不应该是:“我很遗憾,对不起国家,对不起父母。下次我一定要拿到第一。”不是应该这样吗? 三观不正,实际上是没有太多规矩。一个没有规矩的人,说话做事就没有套路,就充满了新鲜感和惊喜。这就是段子手的精髓——不按套路出牌。 当然,三观太不正和太正,规矩太多和完全没有规矩,都是病得不轻。好的段子手,都是该规矩的时候,可以不规矩的时候就不规矩。而三观正的人则—— 处处都规矩, 事事爱端着。 7 我们的群里,大家都喜欢这么称呼彼此:病友。 然后每个人又有特殊的称呼: 正能量患者 付出癌患者 优秀癖患者 圣母婊晚期 …… 在我们这里,最荣誉的称号就是:流氓。这大概代表了我们对心理健康的最高标准了。 刚来的人总有些不适应,觉得我们是一群不务正业的神经病。而不适应的人,通常都是三观太正。 大家都假装健康的时候,都一本正经,客客气气。但是当大家都是病人的时候,反而玩得更加愉快了。 你要相信,环境对你的宽容度虽然不是100,但是远比你想象的要大。环境对于你的容错率,比你想的要高。 你可以做错,可以做不好,可以不正经,可以不优秀。你只要做你真实的自己,你就是最可爱的。 三观太正的反面,不是三观不正。而是没有三观。 没有人应该这样应该那样,只有我想这样我想那样。 做你想做的, 你就是个轻松快乐的人, 也是个受欢迎的人。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