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我从事的是教育行业又是心理咨询师,所以经常能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孩子,他们有的出现了种种心理问题,有的甚至会表现出一些我们都不能理解的行为,很多家长就会问我:老师,您说我家孩子这样到底是为什么?我到底该怎么办啊?我自己也在观察和总结,然后发现了一个影响孩子心理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也就是安全感。
弗洛伊德认为,早期经验对健康人格的形成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如果孩子在早年生活中缺乏足够的爱和安全感,那孩子就会对自己的价值感产生怀疑,一个觉得自己不被爱甚至不值得被爱的孩子,将来会怎么样呢?可能会觉得生活没意思,学习也没意思,也可能会沉迷于上网打游戏,很多还会伴随情绪问题,不如意的时候大哭大闹或者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这时的他们体验到了在早年时的严重不安全感,经常感到受威胁、有危险,一直处在焦虑和抑郁的情绪中。
这样说可能有些宝妈宝爸不是特别理解,觉得我很爱自己的孩子啊,自己在外辛苦不就是为了孩子吗,真的是含辛茹苦地把他照顾长大的,但是我想说,这些日常的照顾其实只是满足了孩子的吃穿拉撒的基本生理需求,孩子更需要的是心理满足。我在这里举个例子,我们一起看一下,不同类别的母亲会对孩子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恒河猴实验心理学家做了两只母猴子,一只是用铁丝做的,胸前有个奶瓶,可以24小时提供奶水;另外一只是用绒布做的,柔软又温暖。实验一开始,心理学家把几只刚出生的猴宝宝与这两只假的猴妈妈关在一起。
按照常理来说,有奶就是娘,小猴子应该会亲近那只铁丝母猴,但恰恰相反,猴宝宝明显更依恋那只绒布猴妈妈。由于绒布母猴不能提供奶水,所以猴宝宝只在饥饿的时候,才到铁丝母猴那里喝几口奶水,然后又跑回来紧紧抱住绒布母猴。猴宝宝在遭到不熟悉的物体,如一只木制的大蜘蛛的威胁时,会跑到“绒布母猴”身边并紧紧抱住它,似乎“绒布母猴”会给猴宝宝带来更多的安全感。
孩子的本能不会骗人,他会很自然的选择他觉得能带给他安全感的人,那如果孩子缺乏安全感,长大以后会怎么样呢?我们继续看这个实验,这些缺少母爱的恒河猴成年后,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实验人员把这些恒河猴与喝母乳、在母亲怀里长大的恒河猴放在一起,发现缺少母爱的恒河猴无法融入集体生活,他们神情冷漠,不会交配或者拒绝交配。扫描它们的大脑发现,其皮质神经元连接稀疏。他们不但心理方面有问题,走路也蹒跚不稳,连叫声都不正常。
我想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你们觉得一个人一生中最恐惧的时候是在什么时期呢?是老年期、中年期、青少年期、还是婴幼儿期?其实我们一个人一生最恐惧的时候并不是在成年,而是在婴幼儿期。让我们体会一下,胎儿在妈妈的子宫里24小时都是安全舒适,随时随地想吃就吃、想睡就睡。
而当胎儿与母体分离,来到一个陌生的世界,一切对他来说都是未知的,婴幼儿第一个就要评估一下母亲对他好不好,父亲和家里的每个人对他好不好,如果好,孩子就觉得安全,如果不好,小孩就会焦虑。
在自然界的动物中比如斑马,他们的孩子出生后十分钟之内就要学会奔跑,因为斑马群十分钟后就会离开,如果无法快速学会奔跑就会成为狼和狮子的食物。而我们人类是不具有这样的能力的,我们人类的小婴儿刚出生时是非常弱小的,需要别人的精心照顾才能活下来,离开了他人的照料小婴儿根本无法生存,所以婴幼儿的生存恐惧最强烈,他们一直在求生存。
曾经有人研究过婴儿的两种微笑,一种是对妈妈微笑的时候,他的面部肌肉动用二十多块;而对保姆微笑的时候,只会动用几块肌肉,这能说明什么呢?这说明连小婴儿都知道谁最重要,他知道对待妈妈应该怎样?他对待普通人应该怎样?通俗地讲,就是连小婴儿都知道“骗人”了。他为什么要“骗人”呢?——因为他对生存有强烈地恐惧感,他担心别人不照顾他,所以他要对别人微笑,要讨好别人。所以当一个孩子很小的时候表现地特别乖巧特别会讨好别人时,这有可能代表着这个孩子的生存环境非常恶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