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病是假的,孤独是真的

2017-09-30 00:25:56 松果小编
我有一位来访者A,28岁的帅气男孩,却是位“资深”失眠症患者,找到我的时候,他说:“药对我没用,他们说我可以试试心理咨询,所以我来找你。”在讲述长达六年的失眠经历时,A无比自信地从嘴里蹦出一大堆陌生的西洋药名,然后有些嘲讽地对我说:“我知道你只跟人聊天,不开药。我吃过的药肯定比你听过的还多!”言语间,还带着几分不信任。   带着这样的嘲讽和不信任,咨询一次次进行着,每次A都会讲很多不相干的事或笑话,用热闹填充着咨询时间。直到咨询进行了三、四次之后,又隔了好多天,A再次出现在咨询室。他先是讲了个冷笑话——这个笑话太冷了,“干”冷“干”冷的,全没有之前的生动和风趣。我平静地看着他,没有说话。A突然停了下来,凌厉的目光紧盯着我的眼睛问:“你是不是觉得我很无聊?”我没有回答,仍然沉默地看着他,沉默中,他耸起的肩膀慢慢松了下来,凌厉的眼神慢慢黯淡下来,眼中一点点泛起闪闪地泪光,用很小的声音轻轻地说:“我害怕……”至此,他的故事才一点一点展现在我面前。   A从小跟随父母东奔西走,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常常一睁开眼睛已是身处异地。这样的生活也根本来不及让A有长久的朋友,全靠能言善辩和察言观色的本事才让他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苟活。虽然已经长大成人,但这种不安定始终跟随着他,一闭上眼,就会产生深深的恐惧,于是,“失眠”成了最好的朋友。不睡着,也就不会体会到孤独和恐惧。   打开心结,A的失眠症一天天好了起来,也开始尝试结交女友。而我的另一个来访者B,则是另一种情况。   B各方面表现都非常优秀,能力出众,外表清秀,但一直没有稳定的男友。自述原因,说是因为她受不了烟味,闻到烟味就会恶心,前任男友就是因为不能戒烟而分手。“可是还可以结交不吸烟的男友啊!”我很奇怪她的解释。可是,如果对方不吸烟,她还是会找到一两样让她出现症状的原因来中止关系。比如,对方的宠物会导致她皮肤过敏(而此前从未有过此类过敏);比如,对方的呼噜声会让她整夜失眠……当我们的讨论进一步深入,会发现:其实真正让她痛苦的,并不是前面历任男友带给她的“病症”,而是在亲密关系中无法承受的孤独感。   又亲密,又孤独。越亲密,越孤独。B与历任男友的关系都是这样。开始交往的时候,彼此都能坦诚布公地交流,B又是个讨人喜欢的女孩,于是关系很快就会变得亲密起来。可是一旦走近,B又开始感觉惶恐,不由自主地开始封闭自己,担心进一步的亲密之后便是被抛弃。于是在被抛弃之前,先“发展”出一项必须分手的“病症”。“病症”成了“工具”,让她掌握了“中止关系”的主动权,成了防止“被抛弃”的“武器”。   再深入了解,原来B在幼年时丧父,母亲离家出走,后被姑父姑母收养。姑父姑母对她视若己出,B逐渐融入新的家庭,与姑父姑母的关系越来越近。但就在此时,姑父突然生意失败,面临破产,迫于生计,不得不将她送回其生母处。多次被抛弃的经历,成了B心里的“亲密之后就是被抛弃”的固定模式,她所抱怨的一系列导致她失去男友的“病症”,恰恰是她为了避免被抛弃、维持安全感的工具。   有病是假的,孤独是真的。   病症背后是人们不被了解的痛苦,病症是内心需求的畸形的表达,是疼痛的心灵被压抑、被扭曲的歌唱。   当我们谈到健康的时候,更多的是想到身体健康,而事实上,身体的健康状况更多地是与我们的内心所处的状况相关。上面的两个例子可能还稍有些特殊,其实仔细回想,大约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有一些类似的记忆:高考落榜,一场普通的小感冒却缠绵不去;重大考试前突发皮疹,考试结束就莫名消失;不想见某个人,如果不得不见就会胃痛……头脑会骗人,但身体从不会说谎。身体在替我们诉说着不可言说的悲伤、恐惧、愤怒、焦虑……选择用身体症状来表达自我内心的需求,是一个人在现实压力下的一种退行性表现。我们的心灵如此孤独,这些病症更像是孤单的孩子在自言自语,把痛苦说给自己听,自怨自怜,用身体的不适来抵御内心更深层的痛苦。   “可以言说的痛苦,便不再是痛苦。”   ——在无法正常表达的时候,病症成了必需,但经过梳理和疗愈,病症必将成为过时的武器而被尘封。   我还清晰地记得,A在说出内心的恐惧时,他的声音是那么细,那么轻,像个孩子,那个藏在他成人躯壳里的吓坏了的小男孩。卸下防御是艰难的,对内心恐惧的表达常常会让带给人另一种恐惧——表达的恐惧,他怕一旦承认了内心的恐惧也就代表承认了自己是懦弱和无能的。不停地搬家,这对一个孩子来说本身就是很难应对的应激事件,而且每次的搬离都是这么毫无预兆、这么突如其来,刚刚熟悉的环境,一觉醒来就变成一个全然陌生的世界——那份孤独、无助,父母是不会体会的。   恐惧是本能,是身体保护我们不被伤害的基本功能。当这份恐惧一直未曾释放和表达,就变幻成躯体上的痛苦让我们感知,当这份恐惧一朝被发觉、被正视,被准确、真实地表达出来,恐惧就消失了,身体的症状也随之退去。   罗杰斯说,真诚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所说的和所想的是一致的,谓之“不欺人”,另一层是所想的和所体验的是一致的,谓之“不自欺”。   我们习惯于相信大脑,依赖“头脑智慧”,而忽视了我们的“身体智慧”,“头脑”和“身体”又常常是分裂的,彼此失去了相互的链接。这时,如果我们静下心来,怀着诚恳、尊重的心,仔细倾听身体想要传达给我们的信息,就会重新建立起“头脑”与“身体”之间的链接,真实地听到内心的声音。 我是勺子老师,愿意用我的专业陪你一起成长。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