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那个“作”和“矫情”的人吗?

2017-09-29 19:05:46 松果小编
你干嘛老想那些? 总想那些没用的? 你这个人吧就是想得太多了…… 这些话您听着熟悉吗?是你常说给身边人,还是你常被身边人这样说呢? 好像在生活中,这样的人总显得有点事事儿的!别人还不知道怎么回事,他/她就突然不高兴了,突然不能跟大家一起同步了,别人劝慰的话也听不进去,只顾着自己的情绪,好像让别人特别不能理解,特别累,麻烦,其实这些人自己也不想这样,而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大家都很难理解,也很少用心去理解,所以常常被抱怨为:你这就是“作”。这些人真的是"作"吗?是没事找事,没事找不高兴?那他们为什么会"作"呢? 当然矫情还是作,有很多种情境和理解,但总体来说,就是一个人心里边有没被关注和满足的东西,我今天就试着谈一下对身边人种种表现的体会。 首先,如果是一个很小的孩子,他的“作”,大人们基本都能理解,饿了渴了不得劲了......因为他们的需求还比较简单好满足,细心投入一点的成年人都会去观察孩子,然后做出调整,让孩子安静和舒服。 但其实生理上都还可以,关键是有的时候一个孩子他所经历和感受的是一种情绪和情感,比如:一个响声让他害怕,一个新环境让他觉着不安全,一个新保姆让他不习惯,一次短暂的分离让他感到恐惧等等,也许这时候"作",是他想要一个拥抱,一个亲吻,一声温暖的安慰.而这些,就是很多成年人做不到的了。 许多大人们不仅是做不到这些,而且可能会在孩子刚出生不久就做出让孩子一生都存在创伤的事而不自知。 有的抛弃孩子离开家(有的人直到成年都几乎没有见过自己的爸爸或妈妈) 有的把孩子送出去过继或寄养在别人家的(有的人管自己的父母不叫爸爸妈妈) 有的即使生活在一起,也很少能够从孩子眼睛里看到他们的存在和需要(有的成年人通过破坏自己(偷钱行为)或者成就自己的生活(拼命赚钱)去引起父母的注意)。 当孩子在长大的过程中,无数次去试探表达他对爱和关注的渴望,但可能是无数次失望麻木,无数次努力,无数次沮丧和愤怒,直到长大成人。 一位女性来访者讲到,妈妈很早就不要自己把自己送给别人家去了,但她仍然没有放弃去找妈妈,在自己十几岁的时候,花了自己兜里的所有钱一毛不剩走着去给妈妈送生日礼物,妈妈和她的新家人在一起,只轻猫淡写甚至冷漠抱怨地回应她,她把精心挑选的生日礼物摔的粉碎,告诉妈妈从此她们是路人。读到这里,您能体会她/他们身体里存留的愤怒和绝望吗?但是,他她们已经把眼泪收回,用一颗麻木的心来讲述,不然想想,心得有多痛呢? 人间最痛不过是,我存在,您却看不到,您无瑕看到,看到了,也读不懂,对不对呢? 其实这里还想说一句,单亲的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也没那么可怕,关键是两个人及两个家庭心中有没有爱的能力,如果都来尽责任,来关照孩子的成长,这个人长大了不会有什么太大的问题。而即使不是单亲,没有最终分手那种,也过得分崩离析似的,拿孩子不当生命而当成个砝码等情形的,孩子的伤害是最大的。因为他们刚一出生就没有被欢迎,没有被看见。更何况他们内心的点滴需求。 想想看,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划过去,比如在一个寄养的环境里,要变得很乖,很隐忍,很优秀,但也不一定获得应有的赞美.比如,怎么可能没有一个瞬间被人误解和欺负......等等。 每一个长大的瞬间,无助的瞬间,他们的父母都没有在身边,当然没有那强有力的一句:孩子,不要怕!就这样,带着委屈,沮丧,企盼,失望,就长大了。脸是一张成人的脸,心还是一颗惴惴不安的心。 他/她们会很警觉,他/她们会很敏感,他/她们会去找寻,找寻什么呢? 如果我们把爱和关注比喻成是苹果,幼儿园里的小朋友都分到苹果了,大家都尝过了,是甜的?有点酸?总之,都知道了苹果的滋味.可是班级里有一个小朋友他从来没有尝过苹果,他就会表现有些异常,别人都在干吃完苹果以后的事,比如摆积木,听老师讲课,可是他心里还在惦记那个没尝到的苹果,他在期待,甚至等的太久,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等什么,想要什么.钱也有了,什么都有了,就是还缺点东西。 也许她会很无理地管已经年迈的父母要个价格不菲的车...... 也许他会患上抑郁症,让自己病着...... 等等...... 他们在成人的世界里,显得好像特别矫情特别''作"。 其实他只是在等一只别人早已经尝到的苹果!!! 所以,你身边有一个比较"作"的伴侣,比较难缠的孩子......请您试着潜心地读一下他?如果你恰恰就是"作"和矫情的那个,那么来和我学着读懂自己,而不要把期待放在伴侣盒父母身上。 在心理咨询的谈话里,有的人很紧张第一句说点什么,但我总觉着谈了什么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从对方一颦一笑中读懂他她的需要,是一只苹果还是什么,也许更多的人需要的是一个巢 ,那是一种他她刚来到世上就本该获得的接纳、包容、理解,至少是看到他/她! 我对心理咨询谈话的理解就是:搭一个巢给他/她,如果你邂逅的是一只受过惊的小鸟……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